近日发布的两份重磅文件透露出南海区发展的重要信号。
5月18日公布佛山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至年11月1日零时,南海常住人口继续位居全市第一,达.72万人,与年相比增加.84万人,增长41.66%;比全市增速高9.63个百分点,是唯一高于全市增速的区。
而近日公布的《佛山市南海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下称南海区“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今后五年南海要打造成为创新发展引领区、城乡融合示范区、广佛同城先行区、人文生态宜居区,努力打造“品质南海、活力南海、幸福南海”。
人口数据反映现状,规划指引未来。通过对人口数据和南海区“十四五”规划纲要的解读,南海城市发展轨道愈加清晰。
南方日报记者孙景锋
10年人口增长逾百万“硬核”南海人口量质齐升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截至年11月1日零时,南海区常住人口达到.72万人,与年相比增加.84万人,增长41.66%;占全市人口比重从年的35.98%,上升2.63个百分点至38.61%。
人才是第一资源,人口数据是一座城市竞争力和吸引力的综合指标,近年来全国多地出台各种政策吸引人才,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第七次人口普查既是对国民人口结构的全面摸底,也是一次对过去10年城市发展成效的检阅,而南海无疑交出一份出色答卷。
南海人口数据有多硬核?从总量上看,如果把南海一个区拎出来,.72万的常住人口数据在全省21个地级市中可以排到第15位,高于韶关、河源、汕尾、阳江、潮州、珠海、云浮等市。
从增量上看,10年增加.84万常住人口,在全省地级市中可以排到第7位,仅低于广州、深圳、佛山、东莞、惠州、中山等湾区城市。事实上即使放眼全国,过去10年人口净流入超百万的省也只有8个,南海的数据不可谓不亮眼。
除了总量和增量的变化,南海人口结构也得到了优化。数据显示,南海0—14岁、15—59岁、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分别是15.2%、75.07%和9.73%,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在佛山五区中最低,比全市低0.79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低8.97个百分点。人口红利仍然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
人口结构优化还体现在人口素质的提升。数据显示,南海区每10万人口中拥有的各类受教育程度人数分别是大学1.56万人、高中1.97万人、初中3.69万人和小学1.92万人,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年的9.62年,提高到10.43年,在佛山五区中仅低于禅城。
无论是人口总量还是存量,人口数量还是质量,南海过去10年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这背后离不开南海对人的重视,以海纳百川的胸怀为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提供广阔的发展舞台。
从南海发展历程看,南海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生动的人的奋斗史,从康有为、陈启沅、詹天佑等近代名人,到改革开放初期的星期六工程师、农民企业家,从来自五湖四海的产业工人,到如今活跃在各行各业的创新创业者,人始终是南海改革发展不断前进的最宝贵财富。
爱才引才,近年南海还通过不断完善引才机制,如水般兼容并蓄,吸引八方人才。从年确立“人才立区”战略,南海系统开展人才工作已进入第10个年头,逐渐形成一套成熟的人才认定制度。
今年年初,南海更是发布了《南海鲲鹏人才计划》,围绕尖端人才“领跑工程”、菁英人才“青蓝工程”、产业人才“倍增工程”和社会事业人才“荟萃工程”等“四大人才工程”,从政策扶持、平台培育、机制创新、服务优化四方面着力,最大限度吸纳人才,鼓励创新创造。
在政策驱动下,过去10年除了人口数据亮眼,南海对于高端人才的引进也实现了诸多突破。10年来落户南海的国内外院士和国家高层次人才人数增幅明显,截至年底,全区拥有国内外院士26人,全职院士实现零的突破,国家高层次人才70人,全区人才总量从31万人增长至55万人,其中,技能人才队伍总量达26万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16.7万人,推动南海高质量发展,引才聚智活水来。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必须像重视发展一样重视人才,像拥抱春天一样拥抱人才!”在年1月13日召开的鲲鹏人才大会上,佛山市委常委、南海区委书记闫昊波发出号召。
人口数据背后的城市引力小城成本大城配套广纳人才
过去10年,人口用脚为南海投上赞成票,除了完善的人才政策,也是对南海在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肯定。事实上,在人口数据的背后,是对城市建设的全方位比拼。
雄厚的产业基础是南海城市吸引力的重要根基。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地,南海造就了享誉全国的县域经济“南海样本”,农民白手起家创业当老板,民营经济、中小企业为主导,使得南海成为居民最富裕、老板最密集的区域之一。全区现拥有工业企业6万余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多家,形成12个年产值超亿元的制造业集群。
为了保持制造业蓬勃发展的态势,南海主动顺应新兴产业崛起态势,大力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十三五”期间,累计引进重大产业项目超个,签约投资总额超亿元,绝大多数为高技术制造业、高品质服务业以及新兴产业。近三年,南海“两高四新”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远高于规上工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占GDP比重提升至33%。
如今,南海平均每8个人就有一个“老板”;平均每3个人拥有一辆汽车;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多亿元。殷实富足的生活是一代又一代南海人接续奋斗的结果,为增强城市竞争力起到了决定性支撑作用。
民生服务是城市的重要保障。地处广佛都市圈核心区,南海行政边界与广州无缝接壤长达92公里,“在南海既可拥有一线城市的商务与居住环境,又可享受二、三线城市的高性价比服务,属于典型的‘小城成本、大城配套’。”
“十三五”期间民生事业投入均接近财政支出的三分之二左右,三度获评“全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城区)”。义务教育资源逐步均衡,公、民办学校协调发展,新建扩建学校82所,新增学位8万个,教育发展更加优质均衡,涌现出石门中学、南海中学、南海实验中学、南海外国语学校等一批标杆学校,高考各项指标达到了北京、上海一线城市水平,“品质教育、学在南海”的金字招牌在珠三角地区颇负盛名。
在医疗方面,近三年来南海每年在医疗方面投入超过20亿元,医院、医院等省级高端医疗机构开展合作办医,全区拥有15医院,医疗资源位居全省乃至全国同级前列。
良好生态环境是城市软实力的重要体现。近年来,南海把治水作为美化城市的重中之重,发挥水系统美化城市景观、灌溉城市绿化等作用,把城市河涌,建设成水清岸绿、鸟语花香、风景宜人的地方,大力推进美村计划、公园计划,更大范围建设河涌景观带,去年投资亿元对区内四大水系水环境进行综合治理,城市黑臭水体全面消除,水质优良比例达到71.4%,预计今年年底前完成所有自然村“截污到户、雨污分流”工作。
此外,南海以水系统集聚城市资源、开阔城市空间、提升城市格局,打造“一镇一湖”的环湖都市圈,实施集中连片生态改造,高水平推进万亩千亩公园、生态廊道及万里碧道建设,以湖为核心提升城市品质,去年新建成碧道20公里,新增绿化面积12.2万平方米。
南海85%以上的乡村被河网覆盖,南海以乡村河网为经纬,还原水乡面貌,推动现代农业与乡村融合发展,打造了22条省级、13条市级、10条区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特色精品示范村(居),2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5个万亩农业示范片区,振兴乡村。
文化是城市的重要内涵,南海是岭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西樵山文化更被誉为“珠江文明的灯塔”,近年南海还通过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以水彰文。
此外,在公共文化服务配套方面,南海区坚持“以文塑城、以文化人”,以高质量广覆盖的文化供给让群众更有幸福感、获得感,实现平均1.52万人1间公共图书馆,2.63万人一个社区体育公园,5.14万人一个文博场馆,城市环境、教育、医疗等配套条件也不断提升,让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在这里找到家的归属感和亲切感。
目前,南海区共建成个村居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个公共图书馆(其中个智慧图书馆)、个社区体育公园,启动南海区文化中心、南海区体育中心、南海艺术中心等重点文体设施规划建设,初步形成南海区“博物馆之城”品牌体系。
“十四五”规划描绘未来路线图城市品质更高产业结构更优
人口数据的大幅增长是城市竞争力的体现,但同时也带来了城市管理、公共服务等压力。
按照广东省城镇规模等级结构,全省共有规模等级达到万—万人的大城市11个,万人以上的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4个。当前南海常住人口达到.72万人,而根据此前官方数据,南海实际管理人口已经接近万,以一个行政区管理着接近特大城市的人口,对城市治理能力提出新的挑战。
南海如何应对挑战?近日公布实施的南海区“十四五”规划纲要给出了答案。作为统领未来五年全区发展的战略性文件,纲要描述了南海的发展路线图。
南海区“十四五”规划纲要认为,当前南海经济总量突破亿元大关,也迎来了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国家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试点等重大历史机遇,同时面临的区域竞争日益激烈,发展要素约束不断趋紧,城乡融合发展任务繁重,产业结构不够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城市精细化管理程度有待提高,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生态环保、安全生产等领域仍存在短板弱项。
结合区情,南海区“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今后五年南海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定位是:创新发展引领区、城乡融合示范区、广佛同城先行区、人文生态宜居区,努力打造“品质南海、活力南海、幸福南海”,推动经济总量和质量效益上新台阶,创新动力和发展活力更加强劲,城乡发展和空间布局更趋协调,城市品质和文化魅力更加彰显,体制改革和开放发展更加深入,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更显成效,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更加完善,GDP达到亿元左右。
南海区将着力提升城市品质,利用良好的区位优势,衔接粤港澳大湾区极点带动、轴带支撑的空间格局,顺应广佛超级城市“三纵三横”整体结构,构建“一轴一核两带”城市发展格局,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科学发展理念,构建千灯湖城市发展轴“轴线”引领,狮山制造业创新核心区“极核”驱动,广佛同城示范带、西部生态示范带“两带”支撑的空间发展格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南海还将以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为契机,以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突破口,科学合理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推动城镇和农村、产业和生态合理分区、相对集聚、协调发展,努力为新时代广东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提供经验示范。到年,实施20个城中村改造,建设20个农村居民集中居住新型社区,整合9万亩村级工业园区,建设20个千亩连片产业社区,建成6个万亩生态公园,建成5个万亩农业示范片区,腾退生态保护红线内30%不符合管控要求的建设用地。
在产业发展上,南海区“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南海区将坚持制造业立区不动摇,聚焦“两高四新”产业和“两业融合”发展试点,加快培育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人口的增加对公共服务提供新要求,在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南海区“十四五”规划纲要为此做了许多规划,提出打造社区15分钟居家养老服务圈,到年,全区养老机构的医养结合率达到%。力争到年,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的比例超过50%,80%医院、医院、护理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成为老年友善医疗卫生机构。
此外,南海区“十四五”规划纲要还首次明确提出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位)达到5.5位的预期性目标。提出支持有条件的幼儿园开设2岁至3岁幼儿托班,将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列入新建小区配套设施建设要求。到年,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
在教育方面,南海将推进学前教育公益普惠发展,新增公办及市级普惠性幼儿园30所以上,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建设。实现学前教育城乡普惠普及,加大学前教育经费投入,落实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加强村集体办幼儿园的规划建设,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普惠性幼儿园。
完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管理体制,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留足义务教育发展用地,加快学校标准化建设,有计划地改善老旧校区硬件设施及校园环境,增加优质学位供给,落实义务教育班额标准和就近入学原则,加强非户籍人口子女入学保障。建设多样化有特色的普通高中集群。加大高中阶段学位供给力度,推进石门中学、南海中学、九江中学等普通高中提质扩建工程。
本文来源:南方日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4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