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西樵大桥俯瞰图
年8月30日,西樵大桥剪彩当日的全景图。
谢先生几乎每周都会从桂城去一趟西樵,快的时候40多分钟就能到了。“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事情!”谢先生还记得30多年前,每次要坐船过江的场景。
改革开放40年里,旧西樵大桥和新西樵大桥先后建成通车,不仅拉近了西樵和佛山中心城区的时空距离,还推动南海西部与佛山中心城区“无缝对接”,这对“姊妹桥”的先后崛起,见证了南海的城市产业变迁,也成为南海人心中特别的回忆。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前,每天的西樵渡口,从清晨就开始沸腾起来。货车、客车、单车铃声此起彼伏,大家一股脑儿地涌出船舱。“百人争渡”在这里有了最形象的展示。
然而,西樵渡口的船只每天上午6点起航,晚上10点就停航,很多货车和客车唯有绕道到乐从,改用24小时通航的龙江渡口,途经九江再返回到西樵。“这一折腾,起码要多花一倍以上的时间。”老西樵人何元启说,那时候光是排队轮候也要花上一个上午。更糟糕的是,遇上大雾大风的天气,渡船随时要面临被迫停航的情况。
后来,随着工农业生产及国内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通过西樵渡口的车流量成倍增加,经广州、佛山等地去西樵山风景区游览的中外游客亦日益增多。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当时的佛山市、南海县人民政府决定结合交通及旅游事业的发展需要修建大桥,于是西樵大桥便应运而生。
旧西樵大桥从年6月9日奠基,1年6月2日试行通车,1年8月30日举行剪彩仪式,总造价高达多万元,是亚洲地区第一座拉索大桥。彼时,西樵大桥设计车流量是每天1万车次,这于当时来说已经是一个较为超前的构想,因为直到渡口所撤销那年,平均每天渡运的车辆才辆到辆。
旧西樵大桥的通车,同时也奠定了西樵传统产业发展的格局。随着大桥的通车,不仅让西樵纺织行业实现划时代的发展,而且物流的便捷将催生新的投资者。上世纪80年代初期,西樵各类企业包括纺织、棉织等生产企业仅有25家,货运至佛山其他地方以及广州,还得通过马头岗渡口,再过石湾海,来往运输至少需要6小时。而到了年,西樵依托传统的纺织制造工艺及旧西樵大桥的架起,让西樵的纺织业实现空前发展。仅西樵纺织厂达多家,拥有纺织机台,年产化纤布达1亿米,形成了“千家厂,万家店,亿米布”的产销体系,迅速成为全国三大纺织品生产和销售基地。
但谁也没料到,到了新世纪,旧西樵大桥日均车流量最大时居然达到10万多车次,是当初设计的10倍。当年一身殊荣的它,却时常出现交通堵塞的现象,长期困扰着周边地区的居民和商家出行。南海西部的发展也因此受到严重掣肘。
在此背景下,新建西樵大桥的构想正式出炉。经过几年的努力,年4月,新西樵大桥以雄伟姿态横跨顺德水道。路面双向8车道宽达42.5米,数十米高的空间索塔高耸入云,与旁边的旧桥塔座呈比翼之像,时刻仰望着身旁厚重壮美的西樵山。全新的西樵大桥,设计时就被定位为全国最宽的整体钢箱梁桥,该项目建安费约4.4亿元,规划为双向8车道。
新西樵大桥以及随后南九复线的通车,具有交通、城市、产业、区域整合等多重效应,特别是对于加强南海西翼与佛山中心城区的对接,解决西樵大桥肠梗塞难题,对扩大西樵山文旅产业影响力均具有重大意义。
同时,对于周边区的整个路网的完善,合理布局南海西翼的空间格局,它不仅拉近了南海西部与禅桂中心城区的时空距离,而且让南海西部的文旅产业有了更大范围资源的支撑,让整个佛山东西向的文化旅游资源的交流有了畅通的动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23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