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重视西樵山茶租的征收,原因是什么,你知道吗

岭南古代茶业起源较早,但发展进程较慢,直至进入明清后,岭南茶业才初有起色并逐渐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关于西樵茶的起源,也许在秦始皇统一岭南的时候,已经将内地的茶种带来并广泛种植。两汉时,岭南已经广泛流行茶、皋芦和瓜芦之类的饮料,尽管名称各异或品质不佳,但茶确实在岭南地区广泛种植。

唐中期以后,陆羽在《茶经》一书中写道:“岭南:生福州、建州、韶州、象州。其思、播、费、夷、鄂、袁、吉、福、建、韶、象十一州,未详。往往得之,其味极佳。”另外,自岭南地区从贞元九年开始征收茶税开始,说明岭南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茶区。那么西樵山茶亦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得到充分的酝酿和准备,亦开启了西樵茶的产生,但此时的西樵茶并不成气候。

唐末,西樵茶迎来发展转折期,即当地百姓非常熟悉的唐末诗人曹松移栽茶种至西樵山,为西樵山茶萌芽之始,以后樵民始踊跃植茶,且茶农感其德,建有“茶仙庙”纪念他。那么曹松是否移栽了顾渚茶种?曹松移栽的茶树在西樵山的什么位置呢?关于第一个问题,文献上的记载有两种说法,比较广泛的说法是曹松移栽了顾渚茶种,并教樵民顾渚茶采制、焙茶方法,具体见明万历《广东通志》记载:“西一百二十里曰西樵山。……唐末诗人曹松移植顾渚茶于此,居人遂以茶为生云。”

另有,清道光《南海县志》记载:“曹松,……嘗至西樵栖遲久之,移植顾渚茶于中,教其民焙茶,至今樵茶甲于南海。”同样的记载亦出现在屈大均的《广东新语》和刘子秀的《西樵游览记》等文献中。还有另一种说法较为独特,其见光绪年间梁念祖所撰《纪游西樵山记》一书,在《游樵记》一文中写到:“宋时曹松,人称为诗客,又曰茶仙。由江西移种生晒茶种。”

以上两种说法中,尽管梁念祖详细说明了曹松所移栽的茶种为江西省晒茶种,但其说法不见于其他文献,所以我们还是一致以顾渚茶种的说法为主。五代南汉时,有乌利道人在西樵山开辟茶园。宋元时,广东各地均有产茶。北宋时广南东路成为茶税征收地。元丰八年王子京请榷广东茶,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七年,福建转运副使王子京言,建州旧榷腊茶,而商贾冒贩获厚利。……明年,户部言,子京又请禁两浙、江南、广东茶,诏惟幾南、陕西路通商,余皆为榷茶地云。”

粤中茶、盐两政流弊滋多,时任广东常平茶盐司提举海达悉心整顿,政绩显赫,以致府库充盈。元代时,据《蒲寿庚研究》:“公讳海达尔,官名海达。……朝廷闻其贤,宣授太中大夫,晋授中奉大夫,擢广东常平茶盐司提举管千户侯。……奉封翁就养粤署。时粤中茶盐两政,流弊滋多。公下车悉心整顿,官山府海,赋税骤增。贡舶商帆,鹅湖云集,阛阓之盛,溢郭填城,府库充盈,闾阎无怨。”

元代时,广州路“茶诸县皆出”。宋元时,也许是因为文献缺乏的缘故,并不能了解到西樵茶的详细情况,但从广东作为茶税的征收地,以及茶税对于政府财政的重要性来看,说明各朝政府均重视广东各县茶业的发展,南海县西樵茶亦不例外。

如果说岭南茶业的发展是从明代开始的,那么西樵茶的发展亦从明代始逐渐发展起来,且在中国茶业自清中叶逐渐进入发展的鼎盛期,西樵山茶业的发展亦进入鼎盛阶段。西樵山虽不算高峻,面积亦只有14平方公里,但明至清文献中记载西樵山植茶之地卻甚多,包括大科峰、大仙峰、蜘蛛蜂、白云洞、黄龙洞、雲端村、锦岩、白云寺、云岩古寺等多处。如大科峰为西樵山绝顶,在通往山顶的路上,处处是茶畦,明·欧大枢有《登大科峰》一诗有描写道:“茶径千畦上”。

再如在白云洞辟有茶园,明·区大相《寻白云洞》一诗道:“茗园春雨过”。还有雲端村的茶树均是百年老树,明·区大相《雲端村》一诗写道:“仙茗百年根”。

清初顺德人陈恭尹游览

西樵山沿途景色时,写诗描述道:“硗埆纵横总植茶,平原无土不桑麻。”即在西樵山上,除了桑麻之类种在较为肥沃的土地上,其他地方均纵横密布种满了茶树。

西樵山茶是明清岭南名茶。明清的屈大均、陆廷灿等著作及地方志中均有西樵山茶的记载。由于西樵山茶为历代岭南名茶,茶税历来征收甚重,亦出现韩雍上奏朝廷请免西樵山茶税事件,据记载道:“都宪韩襄毅公有大德于樵,樵旧无祠,樵之父老报公也。……此韩公也。成化而上,吾樵茶租之征重矣,金花之银,锡蛇之酷极矣。吾樵之民逃窜四散,几不免水火矣。赖都宪姑苏韩公奏免之,乃安居乐业。”

即在明成化以前,西樵山茶租甚重,茶租成为茶农很大的负担,另外还有“金花锡蛇之征”,以致西樵茶民四处逃散。韩雍挺身而出请奏朝廷尽罢免之,后樵民纷纷欢庆归来,重操植茶旧业,山中茶农建祠堂于云路村以纪念韩雍的功德。从韩雍请奏革樵茶税事件,一方面说明了樵民从事植茶业的人数众多,另一方面亦说明了西樵山茶的名气和产量大,因此朝廷很重视西樵山茶租的征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23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