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

坐落于西樵镇的古闸——民乐窦。资料图片

西樵镇桑基鱼塘全景。资料图片

从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西樵山的上空俯瞰,可以清楚看到:以西樵山为中心,西江、北江一南一北,包裹住一片河网密布、村舍散落的橄榄状地带。这是桑园围的核心区域。

桑园围位于佛山市南海区和顺德区境内,始建于宋朝,后经数次修筑完善,逐渐形成集围垦、灌溉、防洪、抗旱、交通、运输、养殖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大型基围水利工程。年12月8日,佛山桑园围入选为第七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成为我国首个以基围水利为主体的世界级遗产。

桑园围建成年代之久远、古窦闸之多、围内地域面积之大、众多历史遗存保留之完好,在国内外的古代水利灌溉工程中十分罕见,至今仍发挥着重要水利功能。

一座半圆石拱桥接通老街,两扇厚重木闸门静偎水面。几名游人踏着麻石台阶下到河边,仰拍桥洞上方光绪四年间刻的“民乐窦”3个大字。

这座古老的窦闸位于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民乐社区,是桑园围里众多窦闸之一。古桥、古闸、古渡、古埠、古井,在这里比比皆是,它们组成了一个庞大而系统的水利工程——桑园围。

联基成围,护百姓,保安澜

桑园围“出名”之后,参观者络绎不绝。几幅巨大的展板放在民乐窦桥上,供游人了解桑园围的前世今生。

“我家就住河边,小时候挑河水做饭,夏天跳进河里洗澡、摸鱼。”年逾八旬的老人梁树煊回忆起往事,眼神明亮起来。他指着民乐窦旁一排保存完好的石碑说,这些碑文记录了民乐窦的历史。

史载,唐代中后期,部分中原人士为躲避战乱陆续南迁珠江三角洲。然而,珠江洪水频发,严重威胁村民居住和生产安全。北宋徽宗崇宁、大观年间(—年),广南路宪张朝栋牵头治理,在西樵山下沿西江、北江筑堤防洪。明洪武二十九年(年),九江堡乡绅陈博民请旨,率众筑坝甘竹滩,堵塞倒流港,连接西北两江防洪堤,桑园围雏形初显。此后,经过历代修筑加固,形成基围、河涌、窦闸三位一体的灌溉体系,具备防洪、排涝、挡潮、抗旱、灌溉、水运等功能,18世纪末已成为我国古代最大的基围水利工程。

“桑园围是一项独创性圩垸水利系统工程,它巧妙地利用了珠三角地势低洼、河涌众多的生态特点,重点构筑堤坝、窦闸、水塘、沟渠。”佛山市水利局局长李永生介绍,“部分窦闸使用‘人’字形木闸门,能够根据围内外、上下游水情调节,内涝水位高时自动开启,进行排水,外潮或洪水水位高时自动闭合挡潮,十分科学。”

变水患为水利,催生发达缫丝业

桑园围修筑后,防洪排涝自如,水稻种植面积迅速扩大,成为“粤东粮命最大之区”。据《桑园围志》记载,乾隆五十九年(年),“桑园一围,地连两邑,堡分十四,烟火万家,东、西两堤,长亘百余里,贡赋五千有余,为广属中基围最大之区。”每逢大旱之年,周边许多地方农田无法适时耕作,“而围民早已得水灌溉,翻犁播种,踊跃春耕。”

桑园围内,水利系统发达,生态环境良好,开启了珠三角大规模农业开发的先河,独具岭南特色的农业生态系统——“桑基鱼塘”也应运而生。村民通过堤围、河涌、窦闸灌排,开发洼地、河滩,改造水塘养鱼,塘边植桑养蚕。这样,蚕沙喂鱼,塘泥肥桑,形成良性生态循环。

登上西樵山南边的制高点——石燕岩,极目远眺,万亩桑基鱼塘水光点点。桑基鱼塘高效高产,催生了蚕桑经济。李永生介绍,明清时期,南海西樵一带成为广东省最著名的蚕桑之乡、丝绸重镇。清光绪年间,西樵山简村蚕桑业兴盛,不到两公里河段修建了58处埠头。“民乐有个窦,家家纺织声”,“一船蚕丝出,一船白银归”,描述的就是当年缫丝业盛况。

如今,民乐老街旧楼斑驳,石板路仍在,车辆、行人川流不息。两旁售卖土产、杂货、日用品的铺面一家挨一家,遮阳棚把天空挤成一线,可以想见昔日“缫丝重镇”的繁华景象。

灌溉方式别具智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作为珠三角灌溉农业发展的里程碑,珠三角基围与长江中游垸田、长江下游圩田并列,成为我国古代圩垸水利开发三种模式,而桑园围无疑是珠三角基围水利最具代表性的工程。“桑园围内古水利工程与古村落完美结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体现了先民对乡村美好生活和美好环境的追求与实践。”佛山市科诚工程监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彦文研究桑园围30余年,对桑园围的历史沿革如数家珍。他说,“这些水利设施为桑基鱼塘生态农业提供支撑,是可持续发展的典范;与围内古村落布局和建筑有机融合,为安全、良好的人居环境提供保障。”

年,西樵镇七星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桑基鱼塘”农田示范区。年开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广州地理研究所合作,在顺德勒流设立观察站,开展研究,以便在世界热带亚热带地狭人稠、水网交错的地区推广基塘农业的模式和技术成果。年,佛山基塘农业系统入选第五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

珠三角城市化进程加快,许多农田被改为城市和工业建设用地,桑园围耕种面积逐渐缩小。上世纪90年代初,桑园围内灌溉农田仍有20多万亩,目前尚存6.2万亩。尽管如此,桑园围历史与现实价值却不容小觑。年6月29日,特大洪水来袭,樵桑联围水闸崩决。南海、顺德数万军民以桑园围吉赞横基和东基作第二道防线,保住了围内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助力非遗活化,重识身边的桑园围

“桑园围在哪里?”“晚上爸爸妈妈带你在江边上散步,走的路就是桑园围的围基……”在龙江镇左滩村的桑园围和龙江水利历史展示馆内,讲解员梁秀霞耐心回答参观学生的问题,“生活在这里,桑园围就在身边,但很多人可能没有意识到。”

展示馆位于西江与北江的第二个交汇点——甘竹溪入口处,也是整个桑园围下游合围处。桑园围成功申遗20天后,该展览馆向公众开放。下一步,佛山市还打算依托桑园围工程遗产,筹备建设桑园围博物馆、水情教育基地。桑园围内有3处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4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另外,“松塘村—民乐窦—吉水窦—西樵山—烟桥何氏大宗祠—下北石塘闸—探花桥—九江吴家大院”被列入广东省历史文化游径名单,正策划实施旅游保护开发。

“要在桑园围的保护与发展中找到平衡点,结合实际,古为今用,保持景观和文化的原真性,避免过度建设和生搬硬套。”有一次,李永生得到消息,一座古桥在修缮的时候,当地要将五孔桥变为四孔桥,他立即反对,“桑园围是历史的遗产,必须修旧如旧,在此基础上焕发出新活力。”

“申遗成功不是结束,而是一个新的开始。”对于未来的发展,李永生设想了多种可能性,“可以与全域旅游、乡村振兴相结合,有序推进遗产区域环境整治、碧道建设、生态景观提升、遗产修复与展示等工作。”

本报记者刘泰山姜晓丹

《人民日报》(年02月16日第06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29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