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征战生活的古武舞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文中说:“他们是野蛮人,进行掠夺在他们石来是比进行创造的劳动更容易甚至更荣誉的事情。”原始社会时期部落或部落联盟之间经常发生掠夺性和血亲复仇的战争。频繁的战争生活,造就了习武、模拟战争、庆祝胜利等反映战争生活的舞蹈(我们习惯地称这类舞蹈为“武舞),它们反映在古文献及传说中,也反映在遗存的古崖画中,甚至反映在民间遗存的这类舞蹈中,生动地展现了原始武舞的真实形象。历史上有刑天氏舞干戚的传说,又有再征有苗不服,后舞干、羽七1天,有苗始1服的传说

。石来,“干戚舞”似乎是占代武舞的一种重要形式。干是盾,属防御性武器,用以抵御敌人的进攻。戚如长把斧,属攻击性武器,用以砍杀敌人。人们为了灵活地运用这些武器,必须进行操练,在操练和实战的过程中,形成了运用这些武器的动作和姿态,这就是干戚舞的生活米源。执干威等武器而舞的舞蹈形式,从远古一直流传到今天。周初(公元前11世纪)编创的“六舞(亦称“六代舞),其中两个武舞《大護》和《大武),舞者手中均执干威等武器。周代教育贵族子弟的“小舞”(亦称“六小舞),其中的《干舞》手中也要执盾。白周以后,历代封建王朝都要制礼作乐,歌颂本朝皇帝的武功与文德,而歌领武功的武舞,名称虽各不相同,舞时手执武器却是其共同的特点。这种舞蹈形式,不仅在宫延礼仪祭祀舞蹈中出现,更多、更生动的则则是民间保存的武舞。明代威继光曾在他所作的《纪效新书》中提倡士兵练《藤牌舞》,所谓“藤牌”,就是用藤条编制的轻便盾牌,用以锻炼士兵闪滚等技巧动作,增强了灵活性。明人钱占训在深入云南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后写成的《白夷传》中,提到,地民间有“舞干为宴”的风俗,缝宴中舞盾,当然是演性的娱乐节目。云南占老的沧源崖画(史家认为可能是三千年前绘制的)有不少一手执盾、一手执矛的人物形象,他们挺身,又腿而立,姿态雄健,从周围的画面看,不像是实战中的人物,更似于手执武器的舞者。广西花山崖画中,有人形高大的首领,腰佩环形刀,手执环形刀,作骑马蹲档式、张,而舞的形象,在他的周围有数行排列整齐、舞蹈动作一致的群舞者,也许他们是在为欢庆胜利起舞。内蒙占阴山岩画有一輛杀人庆功起舞的画面,位于瞪口县西北格和撒拉小沟南面的石壁上。一个没有脑袋的尸体,张臂躺在地上,头颅则滚在一个于执牛尼兴奋地起舞的舞者脚下。另外三个舞者资态大体相同:双腿又开而立,双臂平展垂肘,臀下有尼饰。据学者分析,那正是战争胜利者砍掉被俘敌人的头,在庆祝胜利、祭祀祖先和神灵。古崖画中,还有运用其他武器起舞的形象,如阴山岩画中有于执弓箭射击的,还有像化了妆的人物,作拉弓搭箭的舞资。沧源崖画有类似“石流星”的猎具或武器,在一个人像的周围画了几个球状物,可见石球不是一个个地扔出去,而是几个石球转动着抛出攻击,学者们认为这是“石流星”一类的武器是可信的。广东海南西樵山出上的新石器时代球形敲击器,也类似这种“石流星”,人们用绳结网,装上石球甩击猎物或敌人。这种原始武器的运用,发展为今天杂技、武术中技艺精湛的“水流星”、“火流星”等表演艺术。直到今天,我国民间仍保存了极其丰富的于执武器而舞的各种舞蹈,如民间武术和古典戏曲中的“把子功”,利用刀、枪、剑、戟、矛、盾等武器起舞,舞姿雄健英武,节奏鲜明强烈,技艺高超,丰富多彩。此外,如民间流行的《盾牌舞》、《藤牌舞》、《刀舞》等,与远占时代的《干威舞》等舞蹈形式都是一脉相承的。随着这些武器的产生,在操练与实战中,产生了运用这些武器的技法与舞姿,形成了我国各民族风格不同的、丰富多彩的于执武器而舞的多种“武舞”。它们是我中华民族传统舞蹈中颇具特色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特点是:武术与舞蹈的巧妙结合,技巧高,难度大,技艺融合,气势昂场。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的民族精神。这正是此类舞蹈在我国长流不衰不断发展的重要原因,也是古代“武“舞”不分的重要原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81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