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陆地上种植水稻大家可谓司空见惯,但是在水上种植稻田却鲜为人知。位于西樵山南麓的渔耕粤韵文化旅游园利用湿地湖泊种植水上稻田,再过20天,水稻将会成熟,形成桑基田园、水上稻田、鱼稻共生的美景,成为热门网红旅游地。游客在乘船游览水上稻田美景的同时,还可以收割水稻,分享丰收的喜悦。
渔耕文化园位于西樵山南麓成片上万亩桑基鱼塘内,是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保护单位誉为“世间罕有美景,人类生态典范”,及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桑园围的核心区域。园区再现了岭南水乡美景与桑基鱼塘生态农业模式。
文化园湿地湖泊披上了一垄垄绿色的水稻,这是园区探索的水上稻田种植模式。水稻已经开始抽穗,饱满的稻穗呼之欲出,稻叶尖开始泛黄。水稻相映,湖天一色,美不胜收。据园区工作人员介绍,再过20天左右,水稻就成熟了,届时满湖的青绿将变为金黄,湖水披上黄金毯。届时游客可以来欣赏水上田园美景,享受水上稻田丰收的喜悦,乘着船去收割稻谷。
水上种稻是一种新型立体式水稻种植模式,渔耕文化园首次采用“水上稻”栽培技术,通过将水稻种植在特制的浮床上,既能实现生态治水,又能产出生态稻谷。通过将泥土置入底部有若干个小孔的塑料花盆里,然后在每个花盆内栽上水稻秧苗,把花盆逐个嵌入有洞孔的浮板,将浮板放置于鱼塘水面。浮稻种植不用施肥、不打农药、不用除草,种出来的稻谷更“绿色”。同时,水面种稻,水下养鱼,鱼儿的粪便就成了水稻的肥料,这样能分解水体的富营养物质。形成鱼稻花生的生态农业模式,
鱼塘里面的鱼的粪便以及水草腐烂等产生的氮、磷、钾等元素容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形成养殖水体污染。而在浮板种植中,秧苗根系通过盆底的小孔吸收水里的氮、磷、钾养分,净化鱼塘养殖尾水,使之在池塘内形成鱼肥水、稻净水、水养鱼的循环种养系统。既能实现生态治水,又能产出生态稻谷。
金秋11月,正是渔耕水上稻田成熟的季节。湿地湖泊披上黄金甲,延绵到湖尽头的一块块水上稻田形成了独有的丰收美景。在欣赏水上稻田美景的同时,还可以划着小船去收割水稻,分享丰收的喜悦。将收割好的稻穗放满船仓,拉到岸上,用打谷机脱粒。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77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