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西樵山茶的发展过程和樵茶品质,深入挖掘樵茶的文化内涵

关于西樵山茶的研究,学界已有初步的研究。从现有的研究成果看,关于西樵山茶的自然环境与茶史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均不够深入,而樵茶文化研究更是缺乏。因此,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讨分析西樵山茶的自然环境、发展兴衰过程和樵茶品质,深入挖掘樵茶的文化内涵。西樵山挺立于南海县的西南部,东经°58',北纬22°55',山周近圆形,直径约4公里,面积14平方公里,山峰高度多在海拔米上下,主峰大科峰海拔米。

土壤以赤红壤为主。赤红壤是我国华南茶区最具代表性的土壤,土壤呈酸性反应,pH为4.0~5.5,这类茶园土主要种植乔木型大叶种茶树,茶类除生产红茶外,也是生产乌龙茶的较佳地方,如著名的“滇红”、“粤红”、“铁观音”、“凤凰水仙”等大多都出自这类土壤之上。另外,西樵山是一座古火山,属于火山粗面岩地貌,具有气孔状构造,长期的风化侵蚀作用扩大和增多了岩石中的空隙,因而山体易于吸水储水,贮藏了大量潜水,极适合动植物的生长。

综上所述,西樵山肥沃的酸性赤红壤土质非常适合茶树种植,又因山体储水丰富,为茶树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茶树性喜温暖,对热量有一定的要求。在适当的温度条件下,茶树生长良好,茶叶产量高,品质好。西樵山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冬不严寒,夏不酷暑,累年平均气温为21.8℃,低温出现在1~3月,平均气温13~17℃,高温出现在7~9月,平均气温在27~28.4℃。

可知,西樵山地区常年热量充足,非常适合茶树的自然生长。茶树性喜湿润,要求在生长期内降水充沛,分配均匀,空气湿度大。明人霍益芳这样描述,“樵山村落拔地千仞,攒空而处,三春雲氣浡滃,万壑千岩,烟凝雾聚,昏旦莫辨,如在混沌之天,居民或不耕而食,不桑而衣,茶利溥也。”可知,西樵山地区空气湿度大,常年雾气弥漫,极适合茶树的生长,由于茶利甚厚,当地山农均以茶为业在古代西樵山,由于地狭人稠的原因,茶树往往与各种果树和经济作物等相间种植,纵横密布,而对于茶叶品质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据明·霍益芳《西樵山志》记载:“蝇木:南海西樵村人种茶,植之以为阴。木高数丈,叶细如豆叶,落畦上,则茶不生螆。山人多植于畦中,早则蝇树降水以资茶,潦则蝇树升水以燥茶,故茶恒无旱潦之患。又夏秋时,蝇皆集于蝇树不集茶,故茶无螆而芳,味好盖蝇树,茶之所赖以为洁者也。己受蝇污而以洁与茶,为德于茶者也,山下茶畦多种之,山上则否。以山上雲雾明·陈恭尹在《西樵泉石记》记载:“水四岀,故無地不耕,高者艺菽树茶,下者秀稻梁,民家其上而食者数万指。”另外,《羊城古钞》记载:“山中又多平地,可以种茶,茶田中有村十余,鸡犬鸣吠,若近若远,杜鹃、兰、桂之属,掩苒含风,花栈参差,云畦历乱,游者往往迷路。”

从现在的知识可知,樵茶的种植的生态系统完全符合当今的茶园生态系统要求,蝇树与茶树混植,蝇树高于茶树,可以给茶树遮阴,还可以防止茶树生涝和生螆。另外,西樵山多亚热带常绿林,多樟、松、桂、竹等林木,亦有提升茶树品质的作用。采茶工作单调而辛劳,樵民采茶时,唱山歌解闷,饮樵茶解乏。顺德人陈世和在《西樵山歌》一诗,云:“三十二村村一峰,峰峰青削玉芙蓉。歌声唱出浇茶女,幽涧杜鹃相映红。”

明·霍与瑕在《二月二十一日清明如樵展扫》一诗中写道:“采茶歌自细,隔叶语微闻。断尽征人目,罗敷正不群。”而在西樵山的紫姑峰,“惟闻隔岭茶歌与鸟声响应和。”传统时期,西樵山的茶叶均可通过水路和墟市,满足远近各方的需求。一直到清末之前,茶业在西樵都堪称举足轻重,清人称“樵茶甲南海,山民以茶为业,鬻茶而举火者万家”。

如今的西樵山,茶业已成为过去,茶业成为了西樵山怀念“茶山”而设的旅游景点,或者成为吸引游客的旅游文化。作为与丝绸陶瓷同等重要地位的广东出口产品,西樵山茶兴旺一时,它的衰落难免会令人惋惜。只能寄希望于不久的未来,南海西樵山茶能重振昔日辉煌,不然再提到西樵山茶时,只能在历史中寻找痕迹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22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