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桑园围:
打造生态绿脉传承创新文脉
作者:李铮
转载自《中国文化报》(年04月05日)
俯瞰桑园围内农田南海区委宣传部提供
广东河网密布、水系发达,在防洪防旱灌溉农田上,水利工程功不可没。在广东佛山,西江、北江穿境而过,一套古老的水利灌溉工程体系,千百年来,防洪灌溉、利农促商,造福百姓。它就是佛山南海的桑园围。
桑园围兴起于宋朝,至今已有多年历史,仍在发挥灌溉、防洪、水运等综合效益。历史格局和文化肌理保存基本完好,尤其是具有历史价值的骨干水道,围基砌石构筑物、闸窦和水则等工程设施,以及用于祭祀的社稷坛等水利遗产得以留存。
为了充分挖掘桑园围水脉的历史价值和现代人文内涵,年,佛山南海区提出以桑园围为起点,连接12条河涌、8个文旅景区、44个乡村,全长58公里的“桑园围水脉”复兴计划。今年3月29日,南海区桑园围水脉规划发布,通过一系列举措让世界遗产再次焕发时代生机,也为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探索新路。
岭南水利明珠
在佛山市南海区西樵山,南桑基鱼塘湿地片区作为珠三角地区面积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桑基鱼塘,曾推动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形成“池埂种桑、桑叶养蚕、蚕茧缫丝、蚕沙养鱼、鱼粪肥桑”的完整桑基鱼塘生产模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间少有美景,良性循环典范”示范区,“桑园围”名称也源自于此。
从西樵山的上空俯瞰,可见以西樵山为中心,西江、北江一南一北,包裹住一片河网密布、村舍散落的橄榄状地带。这是桑园围的核心区域。桑园围内,水道河涌纵横,古桥流水、绿树成荫,闸窦星落分布其间。环绕桑园围的基围及引水、排水口门格局基本保留,其中1公里长的吉赞横基古堤保存完好,仍发挥着防御西江、北江洪水的作用。围内纵横的河涌水系,灌排两用,同时起到调配堤围内外水资源兼水运的作用。围内分布众多的湖塘,作为调蓄工程运用。堤围及河涌水系上众多的闸窦控制工程,发挥挡潮、排涝、节制、供水、通航等功能,部分如今尚在发挥功能作用。
年,桑园围入选第七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成为首个以基围水利为主体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填补了广东省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空白。
美好生活聚居地
桑园围水脉形成了鲜明的水乡人居特色,水脉沿线呈现“三生融合”、城水交织的水乡栖居特征,是以水乡为特色、宜居宜业宜游的美好生活聚居地。
围内有着丰富的水利碑刻、水利历史文献以及龙王庙或水神庙、古村落、古桥、古树等。如《桑园围志》《桑园围续志》等水利历史文献全面记录了桑园围水权、水利工程管理制度规章。分布在桑园围各险工段的龙王庙或水神庙,与民俗崇拜祭祀融为一体,传承至今。松塘村、简村、儒溪村等一些具备代表性的古村落散落其间,整体格局与桑园围河涌水系密切融合。游走在西樵古村落间,可欣赏到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优美画卷。
桑园围的修建不仅是珠三角地区水利发展的重要历史见证,围内桑基鱼塘循环农业模式还为南海的农业和丝织业发展保驾护航,孕育了璀璨的岭南文化,形成了依水而生的岭南渔耕社会、高效互联的广府商贸网络以及兼容并蓄的思想创新体系。
重焕时代生机
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桑园围水脉规划主要集中在南海区境内,涉及延线水脉58公里,规划面积16.29平方公里,以“世界级生态水脉、国家级文化公园”为愿景,以“国际文旅度假胜地”为定位,打造8个全生态公园、8个乡村振兴精品示范村、11个主题文旅场景、4个特色水上体验项目、一套游径体系。
按照规划,桑园围水脉被分为樵湖段、银河段、官山段、河清段、儒林段5个河段。核心文旅场景取名“文明灯塔”,选址西樵山和听音湖。以山为核,山湖联动,在西樵山复兴书院文化,打造文化名山度假旅游目的地,游山玩水一天,傍晚来到山脚的听音湖畔夜游居住,补足度假设施配套。
此外还有10个文旅场景绘就百里长卷岭南美景。“渔耕粤韵”致力于建设基塘农业博物志公园;“平沙晴云”以西樵山为主场,在包括平沙岛在内的西樵镇全域打造大地艺术节;“氢氧生活”将基于丹灶镇“氢能小镇”的定位,建设一个户外极限运动汇聚的仙湖潮流氢能运动公园;“知行求索”依托西城古圩,创造新有为青年社区,以国学与创新教育赋能新时代康园;“诗礼传家”选取古村祠堂建设博物馆,让古老的宗族文化焕发新的生机;“织造天下”将在民乐古窦闸口,融合国潮设计与传统织造重奏新丝路交响;“龙腾鹭影”看龙舟竞渡,赏鹭鸟天堂;“河清渔火”品河鲜,听水岸人家故事,流连美食小镇;“圩里九江”在侨乡古建打造九江里文创街区,重现圩市繁华;“江洲弄潮”畅游海寿岛,享受离岛度假的快乐时光。
值得一提的是,桑园围水脉规划将带动南海区西部三镇全域乡村振兴,在仙岗村、苏村、松塘村、简村、禄舟村、大同村、烟桥村、下东村8个村以“乡村生态博物馆”为理念打造精品示范村,助力城乡全面融合。
未来,桑园围水脉规划整合联动西樵、九江、丹灶三镇资源,通过区域联动发展、保育自然生态、振兴岭南文化、示范乡村振兴,打造成中国智慧的生态文明绿脉,岭南文化的传承创新文脉、水乡人居的美好生活水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1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