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北京的众多习俗中,观音一直是人们信仰的核心,她凭借仁慈的心灵、亲和的形象,打动了亿万老百姓的心。民间关于观音的传说故事有很多很多,老百姓尤其是老北京人对千手观音非常喜爱,因为在他们的心目中,千手观音拥有无比的力量,能让天下太平,风调雨顺,更能预测风云,救人免难。与其他神仙相比,离人类更近、法力更大,外形也最为俊美。在旧时,老北京人为了表达对千手观音的敬意,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在家里多供奉一张千手观音像。神像中的观音,往往会立在莲花宝座之上,头梳发结,身披袈裟,戴佛冠,赤双足,面带慈祥,端庄而优雅。在老北京人中,除了靠供奉千手观音像来表示对观音的热爱和崇敬外,他们还有多种信仰观音的形式。(一)烧香拜佛。烧香拜佛是老北京人向观音表达敬意的最主要、最直接的方式。烧香拜佛的方式有很多,有的是专门到寺院里上香、叩拜,有的是在自己家里设置香案,香案上供奉观音神像,每日于神像前上香、叩拜。其中,专门去寺院叩拜的人最多。为了方便老百姓对观音的叩拜,北京的很多寺庙都建有观音阁、观音殿等建筑,供百姓礼拜。(二)许愿还愿。许愿就是在观音神像前默默地发出一种誓愿,然后再向观音神像行跪拜礼。誓愿的内容有很多,如有关求学、生子、升官、消灾、祛病等方面。还愿是指,如果百姓许的愿望得到了实现,他们就会在约定的日期内再次来到观音神像前礼拜,或者做其他法事等。(三)诵念经咒。诵念经咒是老北京人信仰观音的另一种重要方式,主要是指诵念与观音有关的经典经咒,如《观世音经》、《大悲咒》等。有的人习惯每天都诵念一遍,有的人则习惯每周诵念一遍,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诵念的次数,一般认为,诵念的次数越多,表示越虔诚,获得观音佑护的可能性就会越大。有的诵念在家里进行,有的诵念在寺院里进行,主要视老百姓自己的情况而定。(四)坚持放生。放生也是向观音表达虔诚信服之一的重要方式。在旧时,很多老北京人为了表达对观音的虔诚之意,都有放生的习惯,当时他们所放的牲灵有很多,如爬虫类、鱼类、鸟类等。(五)吃素不杀生。在旧时,京城老百姓中很多人都有吃素的习俗,这其中大多数人是因佛教戒免杀生而主张吃素的。通常情况下,吃素礼佛的人有两种,一种是短时吃素,另一种是信佛后再也不吃荤了。所谓短时吃素,与观音的生日有关。据说观音的生日是二月十九,有些人为了表达对观音的敬意,一进二月就开始吃素了,这种习惯一直坚持到二月十九日为止。所以短时吃素也被俗称为“观音素”。中秋节是仅次于春节的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秋节的名称有许多,比如八月节、月夕、月节、秋节、八月会、仲秋节、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果子节、丰收节、兔儿爷节等。又因为八月十五为秋季之中,故也称仲秋节。古人把月圆视为团圆的象征,所以中秋节又称为中秋节与月息息相关,人们对月的崇拜由来已久。秋分祭月始于周代,中秋赏月团圆节。始于魏晋盛于唐。唐代时,已经形成了一种民间习俗,即在八月十五固定的时间内,有了特定的内容,如全家团聚、赏月、玩月…并得到了百姓的认同和参与。这就完全符合了民俗节日的性质。及至宋朝年间,八月十五正式被定为中秋节。北宋苏东坡的诗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正是关于中秋节的千古绝唱,其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在如今可谓家喻户晓。老北京中秋节的习俗有很多,这里介绍以下几种:(一)吃月饼。谈到中秋节,必然要说到月饼。中秋节吃月饼由来已久,据说中国最早出现月饼的文字记载,是出于苏东坡的诗句:“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馅。”也就是说从宋代时起,月饼才渐渐地大行其市,圆圆的月饼正好有团圆的圆的象征意思,万里此情同皎洁,一年今日最分明。。老北京人吃的月饼主要有三种,分别是自来红、自来白、提浆月饼(即团圆饼)。“翻毛”、“癞皮”和广东月饼是后来才出现的。但是上供用的月饼,自来红”,而不能是“自来白”。除了买一些时兴的月饼外,老北京人还喜欢自制月饼。沈榜在《宛署杂记》中就记述了明代北京中秋制作月饼的盛况:坊民皆“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但是令人深感惋惜的是,这种自制月饼的风俗在如今已经非常少见了,几近消失。因为北京中秋节月亮升起来都比较晚,大概得等到晚上九点多钟才会升起。这时候,人们就在四合院摆上桌子,边喝茶,边吃月饼。(二)供兔儿爷。兔儿爷是老北京中秋时令的传统物件,它的“家”在花市外的灶君庙,是北京本土的神仙。兔儿爷是泥做的,兔首人身,披甲胄,插护背旗,脸贴金泥,身施彩绘或坐或立,或捣杵或骑兽,竖着两只大耳朵,亦谑亦谐。有曲为证:“莫提旧债万愁删,忘却时光心自闲。瞥眼忽惊佳节近,满街挣摆兔儿山。”过中秋,家里摆个兔爷像,确实很有过节的气氛。兔儿爷起源于明末,在最开始的时候是仿照“月光马儿”上的玉兔形象制作而成的,在中秋节晚上用来祭月,上供过后小孩子就可以拿在手里玩,所以说兔儿爷是唯一一个能拿手里玩的“神仙”。及至清代,兔儿爷渐渐在香案上消失了身影成为一种时髦的玩具。(三)拜月。在老北京,中秋节中最拜月的历史由来已主要的习俗便是拜月久,早在秦汉之前的礼仪中,就有天子到国都西郊月坛祭月的规定。后来,贵族官吏纷纷效仿,而后再传到民间,形成了广为流行的中秋习俗。在旧时候,京城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传统,所以,每逢,一轮明月升起之时,家家中秋节的黄昏,户户的女眷都会在自家庭院的东南角设一香案,供上“月光马儿”。拜月时,月光马儿是必不可少的,就是非常大的一张草纸,印一些神符,上半截印太阴星君,下半截印月公兔儿爷。然后糊在秫秸杆上,插在中间。过去有个儿歌,“月光马,供当中”,讲的就是供月光马儿的事。另外,在香案上还会摆上至少三盘月饼、三盘水果,案前放上毛豆枝子、鸡冠子花、切成莲花瓣形的莲瓣西瓜和九节藕。待月亮升起后,大约晚上八九点的时候,妇女开始一一向月而拜。拜月的程序结束后,一家人围着桌子坐边饮团圆酒,边吃团圆月饼,呈现派温馨、快乐的场景。饭后,有条件的人家可以到北海、陶然亭等地赏月。没条件的,就在院里摆上一口缸,观赏其中的月影。除此之外,老北京人过中秋节还有这样的习俗:在中秋节那天的中午时分,有糊窗户的习俗,因中秋过后天气渐凉。据说中秋午时糊窗户,能把“老爷儿”(太阳光)糊在屋里,一冬不冷老北京,中秋要放三天假。十三到十五日,学生也不上课。老北京过中秋还有送礼的习俗。有史料这样记载:“中秋,大家互送礼节…赏奴仆钱,铺户放帐帖,每节如此。”中秋节的习俗中也有禁忌,如在祭月摆供时不能放梨,因“梨”与“离”同音,此乃团圆节之大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7463.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7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