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船下水不鲜见,但是龙船上山,相信很多人都没见过。10月9日早上,在时隔近40年后,佛山南海再见“龙船上山”的情景。在当地25名壮汉簇拥下,桂城叠滘水乡的一条传统龙船,被搬上了(虫雷)岗山上的仿古建筑魁星阁内。

据介绍,叠滘龙船于年底成功入选了佛山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这条“上山”的龙船,将会作为南海区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成果展的一件特殊展品,为市民展现南海独特的龙舟文化,以及龙舟文化背后奋勇拼搏、敢为人先的南海精神。

20多壮汉将龙船抬上魁星阁

这次要“上山”的龙船,是叠滘庆云村一条建造于年的龙船。这条龙船是一条23人的传统龙,由柚木造作而成,长约15米,重约公斤,曾在大小比赛中立下“赫赫战功”。虽然龙船并不“老”,但它却依照传统龙船的标准建造,是一条罕见的“红须龙”,罗伞、旌旗等传统元素一个不少。

早上约9时,叠滘庆云村的村民在龙头插上了黄陂树叶,象征龙船被唤醒。随即,在鼓声中,龙船慢慢下水。在龙舟队员的操控下,龙船沿着蜿蜒曲折的河涌,发挥其“飘移”的特长,巧妙避开石磡以及其它障碍,来到了事先安排好的上岸地点。拆卸龙头和龙尾后,在大型吊机以及众人合力下,龙船被搬上拖车,驶向(虫雷)岗山。

10时25分,龙船被运至魁星阁下。由于浸泡过河水,这时龙船的重量已达1吨左右。20多名村民合力将龙船“翻身”后,再一起抬上魁星阁。这些平日训练有素的龙舟队员,也不禁满头大汗。全程约米的距离,村民们共停留了两次。他们在每次停留时都会先调整好龙船的位置,商量好“策略”,保证龙船不会被刮花。在魁星阁门前,村民再次将龙头、龙尾安装好,一轮鞭炮声后,龙船郑重其事地进入魁星阁,并安放于一楼的大厅内。

村民们逐一安装好罗伞、旌旗,并每个座位上整齐地摆放上船桨,早上11时许,一切终于大功告成。看着这一切,村民杨远信表示,这是一次展示南海龙舟、叠滘龙舟的机会,可以让市民、游客领略到南海的龙舟传统文化,以及南海人奋勇拼搏、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让龙船“上山”虽然辛苦,但一切都值得。

40年后再现“龙船上山”

据介绍,这并非是南海第一次组织“龙船上山”的活动。据南海区地方志办公室科长魏建科介绍,年,为了凝聚港澳侨胞乡情,招商引资促进南海发展,在时任南海县委书记梁广大等人的精心策划下,当地村民将龙舟抬上西樵山天湖公园。

9条“锦龙”在天湖上作“群龙朝贺”、“双龙出海”、“赛龙夺锦”和“群龙戏水”等精彩的游龙表演,吸引了南海乡贤、海内外侨胞及周边市民约10万人到场观看,可谓盛况空前。这次活动让许多海外侨胞、港澳同胞重新认识和了解南海,也了解到中国内地的发展,纷纷回乡投资办厂、为家乡捐资捐物、医院。

梁成坡是南海区级非遗项目龙舟说唱的区级传承人,他40年前参与了西樵山“山顶扒龙船”。他说,40年前龙船上山全靠板车拉,但在那个刚刚改革开放的年代,吸引了港澳乡亲回乡投资,推动了南海的招商引资。40年后的今天,在全国都在发展乡村振兴的年代,他希望可以借着又一次的“龙船上山”,让南海在乡村振兴方面继续走在全国的前列。

魏建科还表示,这艘来自庆云村的龙船,也是即将于10月18日在魁星阁开幕的展览的一件特殊展品。当日,汇集南海全区个自然村资料的《全粤村情·佛山市南海区卷》(全四册)陆续出版。本次调查,是南海全区首次大规模、全覆盖的自然村落调查,历时整整三年,对南海区乡村历史和人文资源作了全面盘点,对南海村情和美丽乡愁作了全景定格。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刘艺明

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陈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34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