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有珠三角,先有西樵山。从新石器时代的双肩石器到现代社会的陶瓷、纺织业蓬勃发展,从“珠江文明的灯塔”到“理学名山”,从陈启沅开近代民族工业发展之先河,到改革开放初期的“半山扒龙舟”招商,锻造了“天下之西樵、天下后世之西樵”的胸襟和气魄,形成了“开放包容,创新进取”的西樵精神,这些文化精神在西樵大地上萌芽、植根、沉淀,深刻影响着西樵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

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练,西樵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岭南魅力名镇”“全国特色小镇”“中国面料名镇”“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然而,城市的发展过程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发展至今,西樵面临着新旧动能转换不足、土地资源制约等发展掣肘。如今的西樵,可以说是“前有强敌、后有追兵”,到了“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压力不可谓不大。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西樵将如何直面挑战,抢抓机遇,把生态、人文、资源、区位等优势转化成高质量发展的动力,重振南海西部之荣光?

昨日召开的西樵镇第七次党员代表大会提出,要大力推动空间再造,重塑产业结构,努力实现美好生活在西樵的跨越式发展,力争一年城乡功能布局和产业发展空间得到拓展,三年基本实现产业与生态和谐共生、城市与乡村融合发展,五年高标准建设成为具有集聚和辐射效应的南海西部区域中心。

历史照亮未来 在大湾区建设中绵延千年文脉之光

一座城市的强盛总是以文化的形成和兴盛作为支撑。

从西樵山俯瞰,连片的桑基鱼塘美不胜收,从山畔两侧而过的北江、西江江水滔滔,奔流不息。这“一山二江”孕育了双肩石文明,并由此发端,流淌千年,创造出灿烂的理学文化、龙狮武术文化、桑基鱼塘文化,奠定了西樵的文化底蕴。

西樵山脚下的南海博物馆陈列着一批出土于西樵山遗址的双肩石器。这些石器样式独特,酷似人的肩膀,因而得名。双肩石器来源于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于良渚文化时期,是西樵山文明的起源,深刻地影响了珠江流域的原始文明。

明清时期,包括湛若水、何白云、霍韬、方献夫在内的一大批文人在西樵山探求理学,兴办书院,使西樵山获得了“南粤理学名山”的美誉。明代著名学者方豪赞道:“西樵者,天下之西樵,天下后世之西樵,非岭南之西樵也。”

晚清,西樵山及其周边地区出现了一批“敢为天下先”的时贤俊杰,包括维新变法领袖康有为、一代武术宗师黄飞鸿、中国近代第一家机器缫丝厂创办者陈启沅、“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等。这些先贤的出现绝非偶然,与这片文化沃土的滋养和理学精神的影响不无关系。

年,著名人类学者贾兰坡在《未来希望》一书中,首次将西樵山遗址代表的文化命名为西樵山文化。人们把西樵山文化看作是珠江文明发展的一个标志,称之为“珠江文明的灯塔”。

在悠悠历史的长河中,西樵山文化得以不断孕育,如一座灯塔指引着这座岭南小镇的发展方向,西樵逐渐成为经济活跃、文化鼎盛的热土。

陈启沅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掀起了当时的缫丝革命,开创了民族工业的先河。脱胎于农耕时代的纺织业一路高歌猛进、发展壮大,甚至支撑了西樵在改革开放中先走一步,形成独特的产业路径。

20世纪80年代,西樵形成了“千家厂、千家店、万台机、亿米布”的产销规模,成为华南主要纺织品集散地。后来,纺织产业链中更延伸发展出无纺布卫生制品。近年来,西樵文旅、卫生用品产业蓬勃发展,陶瓷、纺织产业加速转型,涌现出蒙娜丽莎陶瓷、致兴纺织、啟盛、昱升等一批龙头企业。

“过了西樵大桥就是西樵人。”这句话在当地流行了30多年,这不仅是西樵人包容精神的体现,更是其对自身独特文化资源及强大精神力量的强烈认知。

在如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蓝图不断绘就的背景下,西樵更应牢牢把握精神文化这一最深层次的力量,秉持“天下之西樵”的发展视野,传承“半山扒龙船”的改革精神,牢牢把握文化高地、文化宝地的地位,在大湾区建设中发挥千年文脉的文化引领作用。

“以西樵山为代表的珠江文明,其改革创新的精神内核在当下仍非常具有代表性。”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西樵山书院发展战略课题组组长胡钰在7月举行的西樵山书院发展研讨会上如是说。

破解改革掣肘 将资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动能

历经多年的精耕细作,西樵厚积而薄发。

从重启锦龙盛会敞开改革开放大门,到以壮士断腕的决心率先探索绿色发展之路,再到新时代推动城产人文融合发展,华南国际轻纺城、腾龙湾区数据中心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西樵以敢为人先的勇气和大破大立的魄力不断创造新优势,成就发展“加速度”。

多重时代机遇叠加下,西樵的发展后劲显而易见——区位上,佛山地铁2号线、一环西拓、佛山新机场等重点交通枢纽设施的逐步推进,让西樵区位优势发生质变;资源上,西樵多年的传统岭南文化和万亩桑基鱼塘、听音湖等文旅生态资源优势,湖光山色两相和。

然而,新的挑战也不容忽视。

当前,全球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深度参与全球经济的西樵与其他镇街一样,亦未能独善其身。受国内外复杂多变环境、原材料和成本不断上涨等因素影响,西樵纺织、陶瓷、家具和卫生用品等重点行业、传统行业受到考验,产业结构不平衡更加凸显,新旧动能转换任务仍然艰巨。

除了外部因素,制约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也依然存在。一方面,创新支撑能力不明显,土地资源制约持续加剧,传统产业增长乏力、新兴产业有待发展等深层次问题逐步暴露;另一方面,教育、医疗、住房等优质资源吸附力仍显不足,高端人才集聚不够明显。这些掣肘严重制约着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西樵愈进愈难、愈进愈险但又非进不可、不进则退。

站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十字路口”,西樵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西樵镇第七次党员代表大会给出了简洁有力的答案:空间再造、产业重塑。

具体而言,要着力破解土地空间制约难题,努力重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要着力突破产业转型升级的瓶颈,让传统产业“脱胎换骨”、文旅和新兴产业“强筋壮骨”。

以村级工业园改造提升为突破口,向存量土地要发展空间,西樵已积累了成功经验。未来,西樵将坚定以“工改工”“工改产”为重点的改造方向,突出集中连片开发,置换出土地空间、能源空间、排污空间,重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实现腾空间、调结构、转业态、优环境,为现代化产业布局和重大民生项目的落地落户保驾护航。

谈及产业布局,西樵镇党委书记李毅佳指出,西樵必须坚守文旅品牌,补齐产业短板,在发展高品质文旅产业的同时,力推传统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加快新兴产业集聚培育,让文旅产业、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并驾齐驱,形成拉动西樵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三驾马车”。

来源:佛山日报(记者黎俏婷、吴蓉、周传勇)

审读:谭录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4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