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佛山剪纸,美在民间
佛山剪纸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流传于宋代,盛于明清两代。从明清开始,佛山剪纸不仅盛行岭南,而且远销中南、西南各省及东南亚各国。
佛山剪纸艺术在宋元时期成为商品,在清代乾隆年间达到顶峰。剪纸风格金碧辉煌,刚劲古朴,图案大气磅礴,色彩夸张丰富,结合剪、刻、凿、印、写、衬等等技艺,材料与表现手法的巧妙结合,具有特定的地方特色。
佛山的剪纸艺术有两种:剪纸和雕刻。刻纸是在民间剪纸的基础上,随着商品生产和群众的需要而应运而生,可一次加工成多种剪纸图案。同时,剪纸工艺得到了提升,使佛山剪纸流畅精美。
佛山剪纸所用刀的宽度从3毫米到1毫米不等,一套有十多把刀。用刀时,持刀如执笔,垂直切割,线条连贯,形如网状。
刻纸利用佛山名特产铜箔和色纸作主要原料,具有色彩丰富、苍劲豪放等独特的地方风格。佛山剪纸的题材,绝大多数是劳动群众所喜爱的,吉祥的花鸟鱼兽,以及深受群众喜爱的戏曲人物和民间故事。如“龙”“凤”“鲤鱼”“孔雀”“四时瓜果”“福禄寿全”“和“合二仙”“六国封相”“嫦娥奔月”等等。
佛山剪纸的每一片剪纸都镌刻着对市井百姓的吉祥祝福,在每逢婚丧嫁娶、喜庆佳节时,都回应着人们世世代代对幸福生活的期盼。
2、粤剧文化,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粤剧是中国地方戏的大剧种,又称广东大戏、广府戏,年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红线女、马师曾,任剑辉、白雪仙、香港的罗家英、汪明荃等都是粤剧名家。粤剧最早的行会组织—琼花会馆就建在佛山。
佛山是粤剧的发源地,它起源于明清时期。当时,广东地方演员组成的戏班,称为地方戏班,它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尤其是武术,许多粤剧传统剧目都是武功戏为主,如《香花山大贺寿》、《六国大封相》等等。
出于对粤剧的热爱,很多佛山人自发组成粤剧曲艺“私伙局”,成员各司其职。每日早、中、晚相聚于湖边、凉亭等老地方排练,吹拉弹唱。
3、醒狮文化,扬民族之威
醒狮原名为瑞狮,意为吉祥如意,是民间独有的庆祝方式。后因“瑞”字在粤语方言谐音“睡”,具有民族忧患意识的人们便将其改为“醒狮”。从此,“有华人之处,必有醒狮”,这成为弘扬民族威信、树中华之魂的重要仪式。
醒狮突出的是一个“醒”字,表演时动作上要讲究力量和柔韧。凡学舞醒狮的人,必要先学南拳,使其动作刚劲有力,落地就像生根一样步伐稳健。
醒狮最重要的道具就是狮子头,与北方狮子追求形似有着明显地不同。舞狮更注重的是神似——无论是高昂的独角,还是像脸谱一样的油彩,都在告诉人们舞狮的头在前面。狮剧的演绎全靠舞者的步法和身法。舞狮腰马的沉稳和肘腕的灵巧,都需要舞狮者实打实地习武苦练。
说到舞狮,首先要提到的就是一代宗师黄飞鸿。黄飞鸿出生于西樵山附近的芦洲村,是洪拳宗师、岭南武术宗师,清末民初救死扶伤的名医。
黄飞鸿一生致力于弘扬中华民族精髓,复兴中华武术,深受人民爱戴。如今,西樵山黄飞鸿国际影视基地、黄飞鸿红泉舞狮景区、黄飞鸿国际武术学校都成为这一景观的代表景点。
清末民初的时候,佛山这个地方武术流派林立,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武术大师和武术组织,他们通过各种渠道成功走向世界。现在蔡李佛拳、洪拳、咏春拳等在世界广为流传,各门派的根都在佛山。
如今,南北门派的武术划分已不复存在,但作为南国武术的发祥地---佛山,这座美丽的城市,武术发展的底蕴依然不少。佛山还有很多人学习我们的传统武术,民间流传着练武的说法。
在佛山,既有古城韵味,也有现代文明,既有历史文化,也有与时俱进,若你也想体验一番的话,那就来佛山,探寻历史名城的故事吧!#发现新佛山#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85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