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从小就听长辈说这句话。这句话虽然不全对,但有着朴素的对读书的认可。

而在佛山松塘村,一个有着近八百年历史的古老村庄,一直践行着“唯有读书高”的相互信念。当然,这句话已经发生了一些内涵的转变,变得更加符合我们这个时代。

这座村庄非常厉害,数百年因为重视读书,所以科甲蝉联,儒绅显赫。在明清两朝,这里出过4位翰林、6位进士,要是算上中了举人的以及获颁优贡者,还有将近20人。这样的成绩,对于一个村庄来说,可以说是“逆天”的,这个村庄因此被人称为“翰林村。

松塘村位于佛山南海区的西樵镇。若是登上西樵山,可以看到西江和北江昼夜不停地奔流。山上树木郁郁青青,山下鱼塘成片,桑树成畦。松塘村就在这一片美丽而且富足的土地上,是佛山旅游最不容错过的地方。

松塘村的开村始祖,据记载是宋朝儒士区桂林之子,村子原本叫做区村,村里90%以上的人都姓“区”。

这里流传着一个非常传奇的故事:据说当年村里人总是考不中,风水先生看了,说此地有山无水。水是流动的,代表着生意,没水自然考不中。

于是村人就开始围着村子挖池塘蓄水,挖出了“七星伴月”之势。这七口池塘围着村子,好似是古人官服上系的绅带;挖的泥土垒成了三座小山,远远望着,好似一把“太师椅”。

也是神奇,自此以后,这个小村里科甲蝉联,人才辈出。村子有了池塘,又有几株数百年的松树,顺理成章地改名为了松塘村。

“南海衣冠推望族,西樵灵秀萃吾门”,说的就是松塘村。虽然建村有年了,但这里依然保留着重视读书的传统习俗。村里的培元书舍、明德社学是旧时村民读书的地方。一个村子,松树多能理解,祠堂多也能理解,但是书塾多就相当不易了。

不但如此,这里香火最盛的,是孔圣庙,每年到了孔子诞辰,松塘村还会举行盛大的庙会,可见这里文风鼎盛,对读书一事,是从骨子里的重视和认可。

游客要是不信,只看“积德读书”四字立在村口,翰林门上写着“古来数百年世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等事业还是读书”的对联,便会相信了。积德在前、读书随后,这是使得松塘村八百年来生生不息的立村之本。

游人走进松塘村,首先感觉到的,是这儿的静谧宜人。经过八百年的风雨沧桑,这里依然如世外桃源一般。长街深巷,书舍私塾;青砖黛瓦,鳞次栉比。这里保留了专家见了都要惊叹的、原汁原味的岭南建筑风格,喜欢看古建筑的人,进来了就会沉迷着出不去了。

松塘村有几个与众不同的习俗,非常值得游人去探究。头一个就是“开村必开祠,科甲高中必立旗杆石”。

在松塘村月池畔、区氏宗祠的大门上,挂着一副对联,写着:“华山乔木千章秀,春水支流万派同”。祠堂前有一块块石碑,每块石碑上还有个小洞,这石碑叫做旗杆石。

据说以前有人中了进士或者举人后,村里便会竖起一根碗口粗的旗杆,悬挂旗帜。旗杆底部固定在旗杆石上,石上刻着进士或者举人的姓名和名次,以示荣光。

因为年代久远,我们已经看不到当初树立的木杆了,只留下成行成列的一块块旗杆石。游客若是去看,还可以看到上面字迹分明。

到了如今,虽然不立旗杠了,但是松塘村还有“奖教奖学”活动,村里每一个上大学的子弟,都能获得一份奖励。据介绍,从恢复高考以来,从松塘村走出去的博士,就有8人。

松塘村还有个习俗,是“烧番塔”。宋人方信儒在一首《番塔》诗中写:“半天缥缈认飞翚,一柱轮囷几十围。绝顶五更铃共语,金鸡风转片帆归”,写的就是“烧番塔”的情形。

烧番塔是在每年的中秋夜,当月轮高挂时,松塘村的村民们齐齐动手,在两口池塘中间的塘埂上,砌一座高高的砖石塔。

番塔的底座直径有2.18米,中间镂空,下部大而上部小,形状如同锥形。砌塔时很讲究,一层一层向上砌时,每一层都要向内部收缩一圈,到最上层睦,仅留着一个小孔。

塔内中塞满了稻草。当稻草被点燃之后,番塔火光冲天而起。村民们围在番塔边,不停地把稻草和木糠投进塔里,使熊熊的火焰蹿升;这样还不够,还要用湿竹竿从塔底伸进去,使劲挑拨塔里的稻草和木糠,使得火星喷溅而出,如火树银花般灿烂,因为烧番塔代表着丰收,也代表着人月两团圆的欢乐。

如果想去松塘村,从广州市区就有旅游公交往返西樵镇,然后有公交车直达松塘古村。当然,如果是自驾游也很方便,从广佛高速或佛开高速转樵丹路就可以了。

到佛山旅游,千万不能过松塘古村哦,这可是上过央视节目的古村,去了,保准不会后悔。#发现新佛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7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