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百霖在哪些药店出售 https://m.39.net/disease/a_9203107.html“这里之所以叫做‘通窿岩’,是因为古人在这里采石挖洞,随着采石深入,山体被挖通了,穿过这个洞就可以到山的那边。”5月15日星期六,卢筱洪带着一群大学生来到位于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南国桃园内的通窿岩采石遗址。依靠着采凿纹理仍清晰可见的山体,卢筱洪把一段尘封的历史向青年们娓娓道来。作为佛山市南海区博物馆原副馆长、副研究馆员,卢筱洪习惯了攀山涉水、走街串巷探寻文物古迹,用脚步丈量南海土地上的历史文化。自年从中山大学考古学专业毕业进入南海博物馆工作后,至今30年时间里,他一直从事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研究、展示工作,是南海地方文化的发现者、搬运工和翻译员。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要求从业者既要熬得了日晒雨淋的艰辛,也要耐得住书斋里的寂寞。卢筱洪的工作日常,就是这样经常往返于田野与书斋之间。尽管已经从博物馆的工作岗位退下来,但他依然热衷于做田野调查,乐于向后学分享多年来研究所得的历史文化知识。从通窿岩采石遗址来到位于南海里水的文头岭窑址,卢筱洪带着学生们钻进一片黑漆漆的树林,一个散布碎陶片的遗址出现于众人眼前。“这是擂钵,这是支撑窑顶的窑垫,这个平底的是唐代碗,这是酱黄釉,那块是褐色釉……”卢筱洪随手把窑址地上的碎片拿起来,都能说出其形制、特点与功用。“30年来,我走遍了南海各个村落,将散落各地的文化遗产收集到博物馆并呈现在大家面前,让人们能感受、认识南海的历史文化。”卢筱洪说,躺在博物馆里的文物,并不仅仅是一件件古董,“每件文物都是有生命的,也与我们当下的生活息息相关。”作为一名“搬运工”,他把文化遗产转移到博物馆里,并通过分析、研究,为参观者做讲解,让人们发现文物对现实生活的意义。这还是一个“翻译”的过程。“考古是一门十分专业化的学科,专业名词生涩难懂,而我们在考古工作中,就是要把专业的知识转化成通俗的语言,呈现给大众。”在卢筱洪看来,对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研究与展示,能让大众了解地方的历史文化,从而渐渐让社会培育起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风气。卢筱洪把这一理念与使命践行到底。在南海博物馆内,从西樵山上新石器时代的石器到南海状元伦文叙的墓志铭,无数文物的发现与保护,凝聚了他30年的心血:“我所有的青春年华,都奉献给了这些文物”。南方日报记者卢浩能本文来源:南方日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8091.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80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