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杰雄
不走出去
永远是坐井观天的圆满
生命须远行
浪迹天涯才知海阔天空
——题记
跃上葱茏
远方有多远?是西樵山到庐山的空间距离?还是广州站到九江站一个晚上的时间距离?我去哪儿了?除了家人,没有人知道,我坐上了火车,悄悄地出发了。
当一个人背起行囊,锁上家门,迈出一步,暂别“血浓于水”的美丽西樵山,向着那“情有独钟”的名胜庐山挺进,远方已经不再是远方。
提前十天为自己买了旅行来回的火车硬卧票,就得践诺前行,也为自己布下“独行天地间”背水之阵了。是的,毅然出发,明天我就可以近距离地揭开庐山真面目了。
远方有多远?义无反顾的启程吧,就在你迈出家门的第一步,庐山已然不远。
回头千里是佛山,火车在翌日8点30分的时候抵达九江。“欲识庐山面,先到石门涧。”是的,石门涧给了我惊喜,这个惊喜是自己付出了充足的体力和精神的毅力才得到的。
我如今所登山的小径,是被今人所冷落的庐山最古老的道路,明代徐霞客曾经在此跃上葱茏。由于沿途艰险奇特,现代人又有汽车代步,这条山径就少人涉足了。
徐霞客在戊午《游庐山日记》中开篇写道:“余同兄雷门、白夫,以八月十八日至九江。”这个农历日期是明万历四十六年,按新历算就是年10月6日,与自己登山的月份是相同的。虽然古今相隔年,但彼此触目所见,表现在同一季节所特有的山光物态上肯定是高度相似的。正所谓“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庐山,我来了。
一事能狂便少年,山川给我少年狂。如今,我走出火车站的那一刻,就决定了登山不以汽车代步,而是依靠人最原始的力量,靠双足去追寻古人的游踪,用眼睛去慢慢欣赏庐山的绝佳胜迹,用心去感受前人所言“层烟叠翠,澄映四外”的文字之美和山水之奇。
“余稔知石门之奇,路险莫能上,遂倩其人为导,约二兄径至天池相待……”文字具有一种追踪的功能,通过笔尖的指引,引导人们去探索曲径通幽的小道。由这段文字可知,徐霞客由山人引导,一路由石隙而入,牵藤引蔓,攀援而上,最终抵达天池寺而尽情周游庐山的。
在徐霞客的游记中,有“喷雪奔雷”的文字,我游至青龙潭,发现在青龙潭的潭石上,近人为纪念古人在岩石上镌刻了这四个字,料想他曾在此伫立良久,对飞流而下的涧瀑有感而发。事实上,当我掏出相机在此留影时,确实有“腾空震荡,耳目为之狂喜”的身心感受。
如果按惯常一直往上走,自然见不到更加漂亮的风景。当森林幽壑中看到两条路时,选择更加人迹稀少的路,会使旅行变得更加与众不同。所以当我爬至青龙潭,转而向一座高峰爬去。前往的山径险小,门口已有告示牌,此路谨慎前往,最好“打道回府”。我无视此善意的忠告,高度于我产生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挑起了征服它的欲望。心愿一旦产生,势在必行,不想此行第一天就放弃攀登此峰。一个人孤独前往,一路徐徐而上,一路远眺“悬索桥”,直至让抬头仰望的“悬索桥”变成俯瞰再俯瞰,人终于登顶。居高望远,极目千里,大好河山,尽收眼底。远处隐约的一条长带是长江吗?苍茫大地,朦朦胧胧,一条大河,若隐若现;山风过处,清凉无限;无限风光,皆入我眼,一时感慨万千,来诗乎?此时无诗即有诗矣,诗在大地,诗在山河,诗在心中,无需苦吟,造化生成,作诗自然随境而生:
秋日访匡庐,苍茫太古初。
名山多好赋,律吕有添予。
又:
载悦悠名胜,清吟笔下生。
匡庐来古韵,楚韵入新声。
云矮浮祥瑞,峰高含泰清。
峨峨迷大麓,所幸有今生。
既然爬上了顶峰,就不轻言下去,在峰上像野猴一样上窜下跳,兜兜转转,欣赏景色,饱览山河。一个人,一座峰,不亦乐乎?
人在峰顶,见乱石叠嶂,悬崖峭壁,巉岩突翘;峨峨山石,直耸云天,峻极泰清;松木无言,我举双手,双手接天,引吭高歌;居高临下,倚天览胜,对山传语,青山有应,清风送来,白云驾临。此峰何名?应知我至……
事后才知此锋为铁船峰,海拔米。峰以铁船命名,典出东晋二道士因点破王敦篡位野心而被敦追杀,道士作法邀得二龙挟舟腾空飞逃,无奈同行舟人出于好奇破了不许窃视的告诫,二龙因此失势,船如飞机似的坠毁于石门涧旁,遂成为铁船峰。传说始终赋予神话般的色彩,但造化之神奇,自然之神工,堪称鬼斧。山高石为峰,此石近看颇似一艘船,石头坚硬如铁,古人视形取名,遂命名为铁船峰,直至沿用至今。
显而易见,徐霞客是由青龙潭左侧野径登山,我则转而向右攀升。诚然,当时此涧凶险,山径宛转峰罅,少人涉足,从涧底矗耸直上的铁船峰就是如今的当地山民都罕有涉足。狭径险崦,既然我无意登上,那就拈笔抒发一下自己的诗情吧:铁船峰上自堪嗟,宫阙高天乘此槎。上入逍遥无世事,双龙助力去无涯。
一日时光,终会逝去,天色欲晚,但见金乌偏西,烟霞泛海,凉风有声,似催己起程下山了。再看四围,曲径阴沉,落叶伏径,山果满地,空山无人,心中有兴:天欲黄昏闻暮鸦,孤人心动会惊嗟。林深径野含山果,我是狂人何惧邪。
如今不是梦,真个在庐山。想起一个人外出游玩时的诸多顾虑,但“好与名山作主人”的我一意孤行,千里奔袭,终经石门涧来到牯岭镇,来到了天下匡庐。今晚,人在她的怀抱里,我要好好休息,养足精神,舒缓腿的疲劳,待明天一早,我还要用“双腿”来认识庐山的真面目。
问讯湖光山色
决意舍弃那种集体式的游玩,单身孤旅的好处,可以自由去想要去的地方,也没有导游摇旗召集大家这个景点必须多少时间游完,那个景点必须多少点到达停车场,这样的一个点与另一个点的间隔安排,汽车移动虽是省了力,但往往把层峦叠嶂的名山弄得支离破碎,难以立体上认识庐山真面。有了固定的住宿地,旅行的负重就解决了,只须轻装出门,带着随时可以打开的手机上的地图,开始了认识庐山的旅程。是的,我已经是一个流浪汉了。
山似相思久,推窗扑面来。一大早,庐山下起了雨,雨丝飘忽,无边丝雨,裹挟着云雾一齐向你扑来,如入仙境,云中山城,可见一斑;漠漠轻寒,晓阴穷秋,自在游人,却无惧轻寒,坦然擎伞,走出户外,走向葱茏,锦绣山河,就在一条狭长的谷内再次等着我去亲近。
问讯湖边山色,重来又是多年。8点30分与北京来的游客牛牛告别,一个人从牯岭镇街心公园出发,向着如琴湖的方向走去,知道那里曾经留下了我青春的影像,遂用“重复”与青春相遇,用“重复”与自己相遇。所以,必须再与湖山来个合影,方遂心意,了却心想。
秋风催我过湖亭,细雨飘丝拂面。湖岸山形如旧,此心处处悠然。雾云淡抹水无天,入耳鸦声一片。
秋天的庐山,处处有鸦声。悠游琴湖,但闻鸟鸣,难见其踪。绕湖一周,湖亭伫立,引人遐思。是的,湖亭对岸的几个观景台就是我青春留影的地方。过一会儿,我自然会绕
着湖堤去找寻当年情,去感受一下逝去时光的美好。
花径,如琴湖旁,白居易曾在此徜徉,尽赏春色,见桃花繁盛,有感而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花深引客至,花径不关门,走在这条“其境胜绝而恋恋不能去”的曲径,闲步寻芳,参谒草堂,观瞻“花径”镌刻,再与白居易石像合个影,算是感受到了诗人那远古的文化气息。
“还家一笑即芳晨,好与名山作主人。邂逅五湖乘兴往,相邀锦绣谷中春。”这首诗为宋代王安石所题,说的就是庐山的锦绣谷。这里遍布崖顶,下临深谷,凶险之处,如履薄冰,万丈之崖,人伫其中,往前一步,自然心怯,但极目遥岑,山河锦绣,胸怀顿时开阔。
锦绣谷有众多知名景点,由天桥走起,走出仙人洞告罄,盘山小道上可欣赏险峰怪石、古松云海、碑刻亭联等。毛泽东写的“无限风光在险峰”,险峰就在锦绣谷内,还有诗句“暮色苍茫看劲松”,“劲松”就是“蟾蜍石”生出的那棵挺拔苍劲的“石松”。江山也要伟人扶,石与松一经名人同框,自然引来众多游客争先效仿,置人于景,与景同在,欲留山河。所谓“东施效颦”,多为拙劣的摄像,哪有伟人的大千气象。
“天桥”是这次才认真领略到的,前二次都是导游滔滔不绝的口中提到过桥断是因为朱元璋兵马过桥时,为了摆脱追兵,上天有意为之……听完典故即匆匆离去,哪里知道还可利用视觉之差造就惊险的“天桥奇观”。这次沿侧径下至谷底,亲睹现场,不免惊讶,摄影取景的效果与亲眼所见确属殊异,大相径庭。
由此感叹,一个人出游实在自由。即便如此,有些景点还是被无心错过,待我打开游览线路图时才发现,人行过处,触目山光,此心情迷,却错过了领略沿途景点的文化内涵。如“访仙亭”、“竹林寺”;再如昨晚途经的龙首崖,也许还有因夜黑而看不见的被日军侵毁的“匡庐首刹”——天池寺等等。这许许多多的文化遗产,根本无心忽略,人从此过,只是不知。
我由此不免生叹。我敢断定,很多游客也就是这样走过来了。一问他去到那里看了什么什么没有,也只会回答“我已去过庐山了。”其他的一概不知。热闹非凡的庐山,究竟能给游人带来什么?庐山静默了,在晚上与夜色陷入了深沉的思考……
走出仙人洞,行走环山公路,过“圆佛殿”,经电站大坝,入《西游记》水帘洞拍摄地乌龙潭,《庐山恋》拍摄地黄龙潭,高瞻三宝树,再向上悠行山径,终至芦林大桥,赏芦林湖,拜谒毛泽东旧居——庐林1号,经过美庐,庐山影剧院,天黑方回至宾馆。
欲识庐山真面目,全靠乘坐“十一”路。一天的人力徒步,庐山西线游堪称完美。明天,我还要进一步深入腹地,进一步去揭开庐山神秘而又美丽惊人的面纱,我心期待着……
(图片来自于网络)
点赞和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顾问:朱鹰、邹开歧
主编:姚小红
编辑:洪与、邹舟、杨玲、大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17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