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端午、芒种、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接踵而至,在众多相关宣传报道中,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推出“漫步北京——二十四节气(夏之芒种)”主题游线路的消息,让热爱传统文化的人们格外惊喜。由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新闻中心主办的“美丽中国·美好生活”年国内旅游推广活动,专题之一就是“跟着季节游中国”,一年四季,节日、节假、节气将成为全国各地旅游推广的重要节点。随着传统文化日益深入人心,二十四节气和现代人的生活建立起新的连接,这一内涵丰富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座有待旅游开发和利用的文化宝藏。虽然“无形”“无物”的特点让二十四节气的旅游开发更具难度,但时间节点多、内涵有深度,也使二十四节气的旅游开发更具想象空间。
图虫创意供图唤醒源自童年的记忆
“芒种到夏至这段时间是麦收时节,每到这时我这个‘60后’就特别想看看麦田。金色的麦穗、一望无际的麦田,是小时候支农学农拾麦穗留下的深刻记忆。前些天看到网友晒的照片,就按图索骥找到了通州张家湾的一片麦田,实现了一个小心愿。”北京市民周先生说。
“对二十四节气最初的了解,是从小就背熟的二十四节气歌,在对节气尚无深刻认知的时候,就已经通过节气歌对其有了朦胧的印象。深刻一点的认知,源于节日、习俗和美食。”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研究院副教授吴丽云说。
“清明是印象最为深刻的节气,作为北方人,清明意味着我们会脱去厚重的冬装,爬当地的苍山,踏青扫墓,以此迎接明媚的春天。冬至的印象是吃饺子,作为北方人最热衷的面食之一,冬至的饺子因节气的存在而有了其独特的含义。更深一层的认知是年的重大事件——‘二十四节气’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反映中国人时间认知体系的优秀文化成果开始为全世界人民所了解,成为我们传承、保护的珍贵文化财富。最新鲜的记忆则来自今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二十四节气惊艳亮相,依托美轮美奂的艺术设计,二十四节气带着它厚重的历史走进了全世界人民的视野。”吴丽云的讲述,呈现了很多人与二十四节气的情感脉络。
在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文化规划中心主任钟晟眼中,二十四节气体现的是中国深厚的农耕文化底蕴和传统,反映了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一种诗意的自然观,是我们的文化记忆和“乡愁”所在。
“黄河中下游是最能反映二十四节气物候的区域。”河南大学旅游管理系主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研究”课题组副组长张野说,二十四节气是记录中华农耕文明的时间谱系,是反映中国人顺天应时观念的多彩图卷。它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时间的深刻观察、对气候和物象变化的生动记录、对农事活动的深切体悟、对天人和谐的持续实践、对生态命运共同体的独特构建。
“二十四节气作为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蕴藏着极其丰富的自然和文化信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四节气具有时间的周期性、空间的广阔性、观念的独特性、实践的丰富性、价值的多样性等特点,具有无限的文化魅力和持续的文化影响力,因而是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张野表示。
在旅游中领略节气之美
6月6日,芒种当天,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推出了10条“漫步北京——二十四节气(夏之芒种)”主题游线路。这些线路结合芒种节气和当前疫情防控形势,突出了户外徒步、亲子旅游、文化体验等特点。“芒种时节,顺着护城河寻找忘不掉的‘乡愁’”“沿着中轴线南下,一路从社稷坛到胡同水乡”“在时间的缝隙中看看什刹海的漕运历史”“白天当一回麦田守望者,晚上树下宿营看繁星点点”等10条线路,涵盖了天坛公园、中山公园、时间博物馆等景区景点。
得知这个消息,周先生高兴地说:“以后芒种前后除了看麦田,有更多可去的地方了。”
“90后”女孩思思在北京从事新媒体美编工作,制作二十四节气海报是她的工作之一。“之前设计海报,更多的是从网上搜索素材、找灵感。现在推出了二十四节气主题游线路,可以系统地实地感受和二十四节气相关的景点,真是太好了。”她说,过去只知道天坛、中山公园社稷坛、先农坛这些和节气相关的老景点,线路里的二十四节气公园、时间博物馆、城市绿心森林公园等新景点都挺想去看看。
吴丽云通过梳理分析,将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旅游内容分为三个类别:
第一类是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景区。如,北京的二十四节气公园,以展示二十四节气的相关内容为主;河南登封的观星台景区,有周公测景台、元代观星台两处天文文物,是二十四节气最早的实物见证;浙江嘉善的云堡二十四节气馆,是以活动体验为主的节气主题体验馆。
第二类是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民俗、节气活动和美食。二十四节气虽然是共同的文化遗产,但各地在发展中形成的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民俗和美食又会有所不同,因此成为一种特殊的旅游吸引物,也是游客本地化体验的重要内容。如,立春日吃春饼和打“春牛”,春分的“春祭”和“春菜”,谷雨的祭海,立夏的“五色饭”和“立夏蛋”,芒种的“祭花神”和“煮梅”,冬至的“祭祖”和各地习俗不同的“吃饺子”“宰羊”“吃米团”等。二十四节气中,清明既是节气,也是重要的节日,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小长假之一,对旅游发展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
第三类是各地结合二十四节气创新推出的旅游产品、旅游活动。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后,各地结合二十四节气推出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活动,成为二十四节气与旅游深度融合的重要方式。如,北京的“二十四节气”主题游线路、浙江宁波的“二十四节气农耕文化系列活动”、山东聊城的“跟我二十四变”旅游营销活动等,从二十四节气视角,整合本地旅游资源,形成统一的文化旅游线路和产品。旅游企业也从体验角度,推出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主题旅游体验项目。如,广东佛山西樵山的“中华二十四节气·西樵山·名山·名医·名药·名厨”系列活动,意在将节气与民俗、养生、美食相结合,形成立体化的文化旅游体验产品。越来越多的旅游景区将二十四节气与景区景观和当地民俗相结合,呈现二十四节气下的景区多变之美,以深度挖掘景区资源,凸显文化特色。
从“无形无物”到“全时全域”
“回看舳舻千里,在城市绿肺寻找芒种印记”线路途经的城市绿心森林公园,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区,毗邻大运河森林公园,是一处集生态修复、市民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森林公园。“绿心36景”中的“立春寻梅”到“大寒迎岁”24景,通过设置在星型园路两侧的24个节气景点,生动形象地向人们展示着二十四节气、七十二物候的具体特征。
“清明咏风”“小满沁芳”“处暑飞芒”“霜降丹柿”“小雪听篁”……光是24景的名称就令人陶醉。事实上,置身每个节气景点,都会有发现有惊喜。每个节气景点都选择一种特色植物(节气树)作为基调树种,并通过各类体现当季物候的乔灌草自然种植,体现季相变化。同时,将七十二候以景观小品、文化标识、节气活动等方式呈现。
在“清明咏风”景点,记者看到景观围绕“清明春游”展开,并将上巳节、寒食节的历史风俗糅合进来,依次穿插斗草踏青、秋千诗苑、寒食游宴等活动场地。通过标识牌上的介绍,记者了解了“桐始华、田鼠隐、虹始见”清明三候和“桐始华、草色青、杏花盛”绿心节气新三候,知道了清明的节气树是泡桐、山杏。在“谷雨润香”听到蛙鸣,让人联想到“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词句。漫步在不同景点,就像置身于天然的传统文化趣味课堂。
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漫步北京”计划将结合二十四节气和传统节日,持续推出一批主题鲜明、文化浓厚的旅游线路。
6月6日,山东省聊城市文化和旅游局启动了“跟我二十四变”寻游二十四节气新聊城新媒体营销活动。据介绍,该活动深入挖掘节气对应的时令风物、生产生活、民俗风情、特色美食等,通过创意体验、网红打卡、手绘海报、短视频推广等具有开放性、参与性和互动性的活动,让市民游客充分感受聊城文旅的生活美学与传统节气的有机融合。
钟晟认为,二十四节气广泛融入旅游活动之中,体现了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是文化自信、传统文化复兴的一大表征。
“二十四节气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特殊之处有二:一是无形,节气只是特殊节气日期,难以触摸、感知。二是无物,节气没有明确的物质载体,更多停留于人们对一年四季的劳动感知中。上述‘二无’特点,使得二十四节气作为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比一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更难,需要创意挖掘、串联、整合,并以合适的载体,可体验、可感知的方式呈现,才更易于被大众所接受。”吴丽云说。
“但围绕二十四节气开发旅游产品,也有特殊的优势。”吴丽云分析,一是二十四节气涉及的时间节点多,若有效开发,可以充分调动一地的四季旅游资源,形成全时全域的旅游发展格局,有助于带动地方旅游的发展;二是二十四节气背后有着大量的民俗、美食、谚语、景观、仪式等,在深度挖掘的基础上,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与创意和科技等相结合,将会释放出巨大的力量,成为各地旅游产品创新的重要方向,也有望开拓成为新的旅游领域。
以旅游方式开启文化宝藏
如何更好地开发利用二十四节气这座文化宝藏?
张野认为,二十四节气的旅游开发应把握三个要点:
一是物象的变化。二十四节气是人们观察天体运行的结果,也是人们记录时间变化的成果。在二十四节气的时间框架内,从立春到大寒的各阶段都有非常丰富的物象变化。何地有何物?何物有何变?何时观何变?不同节气的物象变化是游客的兴趣点。因此,要选取典型区域的物象变化,加以实景呈现或虚拟再现,让游客观赏和体验这种物象的变化。例如,在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黄河流域乡村旅游特色村等文旅空间内,可以围绕二十四节气中的物象变化大做文章。
二是民俗的传承。二十四节气是农耕文明时代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指南。何时有何人出现?何时有何生产?何时有何生活?何时有何民俗呈现?从立春的“打春牛”到清明的踏青郊游,从芒种的“送花神”到冬至的“消寒会”,二十四节气在时间序列中徐徐舒展,呈现出一幅幅生动的民俗图景。要深入挖掘二十四节气民俗资源,推出一系列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民俗展演、技艺展示、文艺展播、文创展览等,将民俗传承与旅游发展推向同频共振。
三是节事的转化。二十四节气不仅是时间制度,更是节事体系。在二十四节气中,以清明、冬至为代表的部分节气已经转化为节日,以立春、芒种为代表的部分节气已经“邻借”到春节、端午节日体系,还有一系列节气中的活动有待转化成为新的节事。可以预见,围绕二十四节气的节事将会在旅游新潮中涌起,并与康养旅游、体育旅游、研学旅行、沉浸式娱乐、云购物等融合呈现。
吴丽云表示,对二十四节气的旅游开发和利用才刚刚开始。从长远看,可重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76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