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文化的外国“朋友圈”
“手肘是固定的中心,不能左右摆动。”在奥克兰帕库兰加的咏春道场,金发碧眼的西蒙正用英文向学员讲解黐手的要领,这是咏春拳基本功的一个动作。22年前,西蒙正是这样由师父一步步领进门。
距离道场约20分钟车程,E-PACS超市的仓库是尼古拉斯学舞狮的教室。年起,尼古拉斯跟随师父,从打鼓、打镲一路学到舞狮动作,坚持一年多才小有所成。如今,他已成为一支舞狮队的师父。
“发展中华文化在澳大利亚有着良好的经济潜力与历史价值。”中国澳大利亚研究会副会长、江苏师范大学教授张秋生表示,广阔的中国市场、经贸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使得中国语言文化的地位日益提高。
如今,在大洋洲,越来越多西方人领略到岭南文化的魅力。他们数十年如一日潜心钻研,化身文化传播使者。从西樵山下到雅拉河畔,岭南文化就像一座直通人心的无形桥梁,跨越文化差异,拉近彼此的心。
缘起李小龙拳脚功夫蕴藏的东方魅力
南海与奥克兰相隔万里,两地的文化背景、语言环境截然不同。打破文化的藩篱,把双方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往往就是一部电影、一个醒狮头,甚至一根银针。
“我从小爱看功夫片,是李小龙的超级粉丝。他就是我学习咏春的初始动机。”今年40岁的西蒙,回忆起年少时对李小龙的崇拜,脸上露出了腼腆的微笑。18岁那年,这位功夫狂热爱好者踏上了学习咏春的漫长道路。他的师父是当地有名咏春拳师、一代宗师叶问的徒孙陈正信。
一直以来,以“李小龙”“黄飞鸿”为代表的功夫电影,构建了大多数西方人对中国的第一印象。在“双截棍”“佛山无影脚”风靡全球之时,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开始接触并了解中华文化。
与西蒙一样,39岁的新西兰人尼古拉斯心中也藏着一个武侠梦。年少时的他,最爱影星李连杰饰演的黄飞鸿。4年前,他偶然看到社区里的华人表演舞狮,当时就挪不开脚了,“那是黄飞鸿电影中经常出现的场景”。
就在那一刻,作为学校中文老师的尼古拉斯决心学习舞狮,然后教给学生。“我们教孩子中文,不仅要教会他们如何说,也需要通过多种形式让他们了解中华文化。”幸运的是,他的建议被校长欣然接受,从此他与舞狮结下不解之缘。
“如今,舞狮、武术等传统岭南文化在新西兰很受欢迎,是春节等当地重要节庆活动的必备节目。”新西兰皇家科学院院士、奥克兰大学教授叶宋曼瑛表示。
南海与奥克兰相隔万里,两地的文化背景、语言环境截然不同。然而,打破文化的藩篱,把双方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往往就是一部电影、一个醒狮头,甚至一根银针。
悉尼科技大学中医系主任克里斯投身中医行业近40年。除了日常教学,他一年需要问诊约名病人,“我们学校下属的中医诊所或许是全悉尼最忙的”。
与中医结缘,源于克里斯姐姐的一次针灸治疗。“她试过后觉得效果很好,并推荐我去了解。”克里斯抱着怀疑的心态报名参加了中医课程,不料初次接触便被其内在哲学深深吸引,“中医认知世界、认识人体的观点很打动我”。
经过进一步了解研究,克里斯体会到了中西医之间的分别。“西医偏向于使用手术等治疗手段,而中医则偏向于使用针灸与中药,相对而言副作用更小。此外,中医提倡治未病,鼓励人们采用食疗、太极等方式调养身体。”
文化的交流,往往就发生在潜移默化中。一次不经意间的接触,岭南醒狮、武术、中医就这样走进了当地人的生活,架起了东西方文明际会的桥梁。
异国痴迷者跨越语言门槛潜心钻研
出于内心单纯的喜爱,这些岭南文化的异国痴迷者做到了心无旁骛,数十年如一日潜心钻研。
尼古拉斯们与岭南文化的“跨国恋情”并非一帆风顺,语言不通就是一只拦路虎。16岁那年,尼古拉斯收到朋友送的一本英文版《道德经》。该书中老子对于万事万物的认知与解释,似乎为他开启了通往新世界的大门。
“英文版的《道德经》容易词不达意。”为了尽可能全面了解《道德经》的内容,尼古拉斯先后买了8种不同的《道德经》译本,结果却得出8种不同的意思。最后,尼古拉斯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学中文,读原著。
23年过去,尼古拉斯说得一口流利的中文,甚至能与人探讨“道可道,非常道”。然而,他对中华文化的追求仍未止步。
4年前,尼古拉斯开始跟随奥克兰义龙醒狮团创始人刘成德学习舞狮。此后一年多里,他每周末准时出现在刘成德的舞狮教室里,风雨无阻。从最基础的打鼓、打镲,到狮头狮尾的身形步法,他潜心学习训练,舞狮技巧渐入佳境。“过去我以为耍狮头最厉害,学过才知道狮尾最见功力。”如今他已然是位老师傅。
出于内心单纯的喜爱,这些岭南文化的异国痴迷者做到了心无旁骛,数十年如一日潜心钻研。
“咏春是一项讲究技巧的武术,它以中线理论为基础内容,攻击性较强,出招精准,不会有太多冗余动作。”习练咏春22年,西蒙坚持一周五练,每次3小时,“学习咏春的道路是无止境的,我必须不断挑战自我、提升自我。”
事实上,西蒙的全职工作是一家B2B网站的买手,常要飞往各地寻找供应商。闲暇时间教授咏春,则成为他舒缓工作压力的一种方式。“咏春一路伴随着我,从我开始工作,组建家庭,到如今有了自己的小孩,它已是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说。
如果说,尼古拉斯、西蒙是将学习岭南文化视作兴趣爱好;那么,克里斯已将其作为毕生追求的事业,深耕钻研。
上世纪80年代初,克里斯开始学习针灸,“那时候很少有介绍针灸的英文书籍”。年,为精进技艺,他从澳大利亚远渡重洋到广州中医药大学,参加为期6周的短期课程。后来,他还多次前往北京、长春、上海、广州参加培训与研讨,“这也是我能听懂部分中文的原因”。
克里斯投身中医行业近40年,见证并参与了中医在澳大利亚的兴起、推广与普及。“之前墨尔本一家研究机构发现,针灸对于缓解过敏性鼻炎引发的鼻塞流涕很有效。这一成果在学术界有很大反响。”他表示,近年来澳大利亚中医界积极推进行业发展,成果显著,“我们正在探索针灸治疗肘关节疼痛的新方式,目前处于临床随机试验的阶段。”
新枝发绿叶教授岭南文化的白人师父
文化的传承往往是在潜移默化之中。西方人学习咏春,也要先行拜师礼。这就是一次东方文化的熏陶。
百余年前,淘金华工从广东航行至大洋洲,随船携带的粤剧戏服、舞龙醒狮也带来了万里之外岭南文化的种子。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下,这些种子逐渐在大洋洲生根开花。
西蒙教的学生里既有小孩,也有成年人。他们肤色各异、文化背景各不相同。“因为李小龙、黄飞鸿等功夫影片在新西兰的风靡,这里越来越多年轻人对咏春感兴趣。”他教的咏春班级中,人数最多的有50人。
不过,西蒙最喜爱的学生还是大女儿艾丽娅。艾丽娅今年才9岁,已经学了3年咏春,有着不错的基本功。“学习咏春是个漫长的过程,很锻炼人的意志力。”西蒙希望女儿通过学习咏春,能变得更坚毅、更自信。
同样是3年时间,尼古拉斯的舞狮队从8名队员发展至20名,且多是当地小孩。“舞狮很热闹,小朋友们都很喜欢。”如今,他对舞狮教学已颇有心得,“因为舞狮的动作要跟随鼓点变化。所以我会先从打鼓教起,培养学生们的节奏感。”他还会以“当狮头”作为奖励,鼓励学生们多练习,“孩子们都争着当狮头,因为觉得很酷”。
如今,尼古拉斯的舞狮队在当地已小有名气,平均一年演出近20场。年,他曾率领舞狮队从新西兰来到中国,与宁波一间姐妹学校交流学习。“孩子们为当地学生表演了舞狮,大家都觉得很兴奋。”从一名爱好者变为传承者,他内心充满了自豪。
文化的传承往往是在潜移默化之中。“西方人学习咏春,也要先行拜师礼。这就是一次东方文化的熏陶。”奥克兰市议员杨宗泽认为,在多元文化社会里,当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相互碰撞、各取所长,必将催生新的智慧火花。
这一观点,在克里斯的26年中医教学生涯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学中医不能不会中文,因此非华裔学生需要另修一门中文课。”随后,克里斯话锋一转,“不过中文太难学了,所以学生记中药材名时主要是记拼音,就像你们记英文单词。对于复杂的穴位名称,他们则用阿拉伯数字代替,一共要记多个穴位。”
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往往能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张秋生表示:“中华文化必须适应现代化的需要,不断吸收、融合西方先进异质文化,求同存异,自我完善,才能永远屹立于澳大利亚多元文化之林。”
对话
新西兰国会议员杨健:
聚焦高科技与基础设施领域广东与新西兰合作大有可为
“新西兰华人数量超过23万人,占总人口数近5%,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其中广东籍华人是重要组成部分。”新西兰国会议员杨健表示,广东华人移民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当地经济、文化等领域均有活跃的表现,且重视对下一代的培养。
“奥克兰与广州是姐妹城市,两地在各领域交流互访频密,取得了显著成效。可以说,整个广东与新西兰经贸往来日趋紧密。”他认为,未来广东与新西兰可在高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探索合作,大有可为。
粤籍华人经济实力雄厚且凝聚力强
南方日报:华人群体在新西兰发展情况如何?
杨健:历史上,新西兰曾迎来几波华人移民潮,其中最早一波在19世纪后半期。淘金热的兴起吸引数千华人来到新西兰。改革开放后,一批中国人走向海外学习西方语言与文化。近20年来,新一批移民新西兰的华人素质普遍很高。他们在中国受过高等教育,然后选择留学或是技术移民来到新西兰。
根据年人口普查,新西兰总人口为万人。亚裔是新西兰第三大族群,占比升至15.1%。其中华人是亚裔里最大的族群,有超过23万人,占比近5%。因此,华人是新西兰一个庞大的群体。
虽然华人数量占新西兰总人口比重近5%,但其经济活动的活跃性要高于其他族裔,对新西兰经济发展的贡献远不止5%。海外华人包括在新西兰的华人有个共同特点:他们能吃苦耐劳、敢于创业且善于理财。因此,华人在世界各地都有着较高的经济地位。
华人非常重视对下一代的培养。在全球范围来看,海外华人的第二代受教育程度是非常高的。通常来说,移民海外的第一代华人处于创业阶段,第二代华人开始进入各行各业,例如律师、医生等。
此外,新西兰的华人在文化传承方面比其他族裔更加充实。一般来说,他们仍有许多亲人朋友在中国,与中国也有着密切的生意往来。
目前,中国是新西兰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的发展给海外华人提供了很多机会。例如,中国是新西兰旅游市场第二大客源,因此新西兰旅游业从业者大多是华人。这也是华人与祖籍国联系密切的原因之一。
南方日报:在新西兰华人群体中,广东籍华人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杨健:广东籍华人是海外侨胞的主要群体。目前,在新西兰华人中,广东籍华人数量应该是最多的。他们有着悠久的移民历史,在海外根基很深。新西兰老一代华人移民基本来自广东。直至中国改革开放后,来自其他省份的华人才不断增加。新西兰的广东籍社团同样有着悠久历史,其社团组织发展较为严密。即便在各类华人社团纷纷崛起的今天,广东籍社团依然是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广东籍华人的经济实力较强,这也与他们的移民历史相关。早期广东籍移民很多,他们又带来了很多亲戚朋友,大家互相扶持、共同发展。因此,新西兰的广东社团凝聚力强,有着较强实力。
这与广东本身经济发达不无关系。广东移民大多在家乡有很多经济活动。得益于家乡的经济发展,他们在海外同样发展得较好。除了经济活动活跃,广东籍华人在文化领域同样活跃。新西兰很多华人艺术家来自广东。
此外,广东籍华人同样很重视下一代的培养。从一些社团来看,他们正有组织地培养下一代侨领。例如潮州总会有个青年部,在新西兰所有华人社团中尚属首例。
当然,华人群体的特点也在不断变化。近年来,越来越多中国留学生来新西兰读书、找工作,然后移民。经历了这个过程,他们可以更好地适应当地、融入当地。他们既带来了经济效益,移民后又成为劳动力,这对新西兰来说是好事。
文化“走出去”离不开综合国力支撑
南方日报:以咏春、舞狮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在当地受欢迎程度如何?
杨健:这两天,我参加了年新西兰全国功夫武术比赛。为何取名为功夫武术?因为很多新西兰人知道kongfu(功夫),却不了解武术。赛事负责人说,武术前面必须加上功夫二字,否则当地人看不懂。
这说明一个问题,中华传统文化需要加大在海外的宣传推广力度,而且要选用当地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武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又能强身健体,较易实现跨文化传播。现在武术比赛中已有不少西方人的面孔在里面。与武术一样,中医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武术、中医等传统文化如何加大在海外的宣传推广,值得研究。
南方日报:如今,越来越多西方人开始对中华文化感兴趣,为什么?
杨健:首先,中华文化本身有着深厚内涵,对许多外国人有着独特吸引力,使他们愿意去了解交流学习。其次,文化“走出去”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中华文化在海外的推广,离不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如今,中国经济活动越来越活跃,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其他国家的人如果想和中国做生意,他们就需要了解中文、了解中华文化。此外,华人在新西兰是一个庞大的群体。随着与华人接触机会日益增多,当地人也会对中华文化产生兴趣,以便更好地与华人移民沟通交流。
南方日报:中国与新西兰有着悠久的传统友谊,在经贸,文化领域往来密切。接下来,广东与新西兰可在哪些领域展开合作呢?
杨健:奥克兰与广州是姐妹城市,两地在各领域交流互访频密,取得了显著成效。广州贸促委还在新西兰设立了联络处。可以说,整个广东与新西兰经贸往来是日趋紧密的。
新西兰是以农牧业为主,农牧产品出口约占出口总量的50%。其中,羊肉和奶制品出口量居世界第一位,羊毛出口量居世界第三位。同时,旅游业、教育业也是新西兰的重点产业。受客观因素限制,工业并不是新西兰的发展重点。
我认为,广东与新西兰在科技行业有着广阔合作前景。过去四十年,中国的科技发展突飞猛进。因此,新西兰与广东可在这一领域探索合作空间。其中,海外华人可以充分发挥其熟知两地文化、人文环境、市场个性的优势,充当两地合作的“桥梁”。另外,在新西兰的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两地可探索合作。
调研手记
让更多海外乡亲成为南海的代言人
外国人眼中的南海长什么样?
这取决于南海自身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底蕴,同时也取决于身在海外的南海人。
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岭南文化已经有了一群“外国粉丝”。越来越多讲着英文、肤色各异的外国人正在学习岭南文化,甚至造诣不凡。他们舞起龙狮、打起咏春、捻起银针、拿起画笔的样子,就像一个土生土长的广东人。
在世界其他国家,也不乏类似的现象。人是文化的载体。很多外国人回忆起结缘岭南文化的过程,往往都能追溯到他们生活中遇到的某一个广东人身上。在这其中,有些广东人是影视作品中的明星,世界闻名;有些人是某个领域的大师级人物,桃李满天下。
但更多对岭南文化海外传播作出贡献的广东人,其实只是生活之中普普通通的一员。他们没有聚光灯下的事业,也没有超群的艺术造诣,但却通过生活之中对岭南文化的坚持,成为岭南文化的推广者。
岭南文化“朋友圈”的不断扩大,离不开数十万南海海外乡亲。他们不仅传播了南海的文化,同样也在传播南海这个城市的品牌形象。从这个角度来说,每一位身处海外的南海乡亲,都是岭南文化的弘扬者,都是南海形象的代言人。
南海不仅有丰富的岭南文化底蕴,也有强大的制造业实力。面向未来,南海要进一步走向世界,就必须更好地向世界展示南海的形象,这是南海发展的必由之路。
面对这个命题,南海就必须思考,必须更好发挥海外乡亲作为家乡代言人的作用。当数十万海外乡亲都成为南海的形象代言人、成为南海各种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南海”这个词,也将成为海外岭南文化传播中的一个重要符号。(策划:何又华林焕辉/统筹:赵越赵进/撰文:王芃琹肖霞赵越)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53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