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网讯8月17日,广州市政府网站公布《广佛全域同城化“十四五”发展规划》(简称《规划》)。广州、佛山合作源远流长,年两市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以来,同城化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年,广佛地区生产总值之和达3.6万亿元,常住人口之和超万。
根据《规划》定下的发展目标,到年,广佛地区经济和人口承载力明显提升,全域同城化实现新跨越,继续在全国同城化实践中走在最前列,其中广佛地区生产总值要达到5万亿元左右,实现广佛中心城区半小时通达、全域1小时通达,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要稳定在3%以上。
广佛全域同城化空间格局图
打造“一区、三轴、一环”的空间格局
立足广佛全域同城化发展现状和最新要求,《规划》提出着力打造“一区、三轴、一环”的空间格局,以推动城镇空间、产业空间、生态空间协调发展。
其中“一区”指的是,广佛地区将沿两市公里南北边界线,高水平共建广佛高质量发展融合试验区(包括“广州南站—佛山三龙湾—荔湾海龙”先导区和“荔湾—南海”“白云—南海”“花都—三水”“南沙—顺德”等四个试验区片区),加快探索试验区边界去行政化,引领带动广佛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试验区将作为两市集中落实广佛全域同城化、现代化都市圈建设和“一核一带一区”建设的战略叠加区。规划提出,将根据授权对试验区实行真正意义的同城化管理,大胆开展体制机制创新,坚决破解市场统一、产业协同、公共服务均等化过程中的突出问题。
“三轴”则是根据发展现状和资源禀赋,依托广佛同城化发展脉络及功能布局,着力打造三条功能定位清晰、要素流动顺畅,内接外联、各有侧重的东西向同城化发展轴。
中部核心发展轴是自西向东串联佛山禅城、南海,广州荔湾、白云、越秀、海珠、天河、黄埔。该轴线是传统的同城化主阵地。该轴线将聚焦总部、商贸、文化、金融、医药健康等核心功能,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广佛国际都会区。
南部新兴发展轴的基本走向为佛山三龙湾(包括南海、顺德)—番禺、南沙。该轴线将大力发展枢纽经济(包括总部、消费、专业服务业等),以广州长隆等为载体促进文商旅融合发展,依托南沙科学城、广州大学城—国际创新城、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季华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打造广佛科技合作高地。同时该轴线还将加强南海、南沙、番禺、顺德四区的一体化融合发展,打造具有新时期内涵的“南番顺”城镇群。
北部绿色发展轴的基本走向为三水—花都—从化—增城。该轴线将着力构建广佛北部生态屏障,打造生态文化旅游集聚区;落实推广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广清接合片区先进经验,高水平建设特色小城镇,持续优化城乡发展格局;有序发展汽车等先进制造业,打造广佛北部制造业基地。
“一环”则是通过串联南沙港、南沙站、鱼珠站、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广州北站、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等重大交通枢纽和南沙自贸片区、广州科学城、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空港经济区、佛北战新产业园、三水新城、佛山副中心等重大发展平台,构成枢纽和平台互为支撑、资源和要素无障碍流动的广佛全域同城化联动发展环。该环将重点发展数字经济、先进制造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完善居住、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增强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
提升基础设施同城化水平
根据《规划》,广佛地区将统筹提升交通、信息、能源、水利基础设施同城化水平。
在交通方面,《规划》提出要着力构建以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为核心、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为协同、通用机场为补充的广州国际航空枢纽,将高铁、城际引入机场,推动航空枢纽30分钟直达中心城区、1小时通达珠三角城市、3小时联通泛珠三角城市。《规划》同时提出谋划新建南沙、从化、黄埔、佛山等通用机场,规划研究广州北站至白云机场空侧捷运专线和广州北站T4航站楼。为了打造轨道交通一张网,《规划》也提出推进广州站全面改扩建,升级广州东站,建成广州白云站,高标准建设南沙站、佛山站、高明站等一批铁路客运枢纽,着力构建“五主四辅”铁路客运枢纽格局。
在信息方面,《规划》提出实现广佛重点区域5G网络全覆盖,加快建设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广州),共同布局一批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大力推进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广州)、美的工业互联网平台M.IoT10等工业互联网项目。
在能源方面,《规划》提出推进广州开发区新能源综合利用示范区建设,加快佛山国家氢能产业示范区筹建,共同推进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建设,打造氢燃料电池汽车整车生产平台、氢燃料电池及相关零部件产业化生产平台、氢能和氢燃料电池技术研发平台等。
在水利方面,《规划》提出积极配合省推进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切实抓好西江引水工程水源地保护,做好广佛跨界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及水源地环境问题清理整治工作。
实现“广州创新大脑”“佛山转化中心”优势互补
广州高校林立、科研院所众多、创新资源集聚,佛山制造业发达、创新需求巨大。《规划》提出推动形成“广州创新大脑+佛山转化中心”区域创新发展格局。
为了提升原始创新能力,《规划》提出联合中科院、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国家级科研机构和研究型大学,强化材料、能源、生命科学、海洋等领域的基础研究,取得一批引领性原创成果。同时携手开展重点产业关键技术攻关,在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与健康等广佛优势产业领域攻克一批核心技术,推进智能制造、柔性显示、量子通信、人工合成基因组等前沿技术联合研发。
为了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规划》提出,共建“广佛制造业人才走廊”,推动成立制造业人才创新联盟,支持广佛企业在两市职业院校合作开展技能人才订单式培养。《规划》还提出互认海外高层次人才评价标准,将佛山市有关高层次人才标准纳入广州市人才绿卡申领条件,并探索高层次人才来往两市不受车辆通行限制、积分入户年限累计互认、就医费用联网直接结算。
为了共建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规划》提出,依托广州南站片区、荔湾国际科技创新产业区、东沙片区及佛山三龙湾科技城,共建广佛科技创新产业示范区,打造更利于广佛创新资源要素自由流动、深度融合、集聚发展的创新廊道和生态圈层,同时探索设立广佛科技合作专区,支持自贸区、全创区和自创区等先行先试政策在合作专区落地实施。
推动4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发展
《规划》明确,要立足广佛产业比较优势,强化产业分工协作和产业链共建,打造一批跨区域制造业产业集群,共同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广佛都提出要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因此,在发展壮大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广佛将深入推动先进装备制造、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4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发展,例如汽车产业要充分发挥广汽集团、一汽大众(佛山)等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在整车及零部件产业链开展合作,重点培育小鹏汽车等造车新势力。
提升发展现代服务业方面,广佛提出共建区域金融中心。高标准建设广州期货交易所,打造完整期货产业链,提升上海证券交易所南方中心、深圳证券交易所广州服务基地、中证报价南方总部和新三板华南服务基地服务功能,推动广州建成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风险管理中心、财富管理中心和金融资源配置中心,支持佛山依托广东金融高新区,打造具有全国示范意义的产业金融中心、现代金融后援服务基地和资产管理中心。
强力推进跨界生态环境整治
《规划》还强调要将生态优先理念贯穿于广佛全域同城建设全过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打造全省生态文明共建示范区。构建连绵山体森林生态屏障体系,将白云山—帽峰山、西樵山—皂幕山等打造为集“生态山体、郊野休闲、山林体验”于一体的生态郊野景观。完善广佛生态廊道,加强跨市交通干线沿线绿化和景观塑造,强化高铁广佛沿线环境整治,构建集生态保护、防洪防汛、区域通风、休闲游憩等功能于一体的珠江、西江、流溪河、顺德水道—沙湾水道等滨水廊道。
广佛还将共同推动跨界区域水环境综合整治。深入开展广佛跨界河流水污染防治攻坚,强化区域联动和网格化治理,推进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的系统治理和联防联控,确保国考省考断面持续稳定达标。以生态优先为原则,共同落实省万里碧道工程,加快建设西南涌、佛山水道、大沙河等碧道,打造人水互动的美丽水岸。支持两市区和区之间,镇和镇之间,环境、水务、公安、城管、市场监管等职能部门之间采用联动专项执法和错时执法等手段,强力推进跨界生态环境整治工作,解决一批跨界污染顽疾。
广佛推动两市市民卡、社保卡互通互用
如何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实现社会保障、社会治理一体化发展,是广佛两地人民共同的愿望。《规划》明确要推进教育特色化、优质化、均衡化发展,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内容教育合作,携手打造教育高地。统筹广佛交界地区中小学资源布局,持续加强优质品牌学校在金沙洲、广州南站等重点交界地区的资源投放和设施建设。开展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协同育人试点,构建与广佛产业特色精准对接的中高本贯通人才培养体系。此外,依托广州高等教育发达优势,支持佛山根据当地主导产业,建设特色大学和应用型本科院校,加快广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佛山)、华南师范大学工学部、广州美院佛山校区等项目建设,推动两地高校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领域深化合作,共建优势学科、实验室和研究机构。
医疗卫生合作方面,扩大广州优质医疗资源供给,推进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提升佛山医疗资源供给能级,医院建设。继医院互设分支机构,推动两市医疗单位通过托管、远程协作、技术合作等模式开展共建,鼓励佛山医疗机医院组建的专科联盟,促进广佛医疗服务设施平衡供给。吸引港澳优质医疗机构等来广佛提供医疗服务,穗港合作开展“金牌全科医生”培养项目。
社会保障方面,建设统一的公共就业服务平台,推动广佛两地招聘求职信息互联互通,联合举办招聘会。加强异地居住退休人员养老保险信息交换,实现养老补贴跟着老人走。加快医保目录和报销政策统筹衔接,推动成立医疗机构药品和医用耗材集团采购联盟。促进工伤认定政策统一、结果互认。推动两市市民卡、社保卡互通互用。建立广佛人口基础信息共享机制,推动流动人口IC卡互认互通。适应“广佛候鸟”规模扩大趋势,充分考虑其工作生活需求,创新完善非户籍常住人口融入机制,建立城镇教育、就业创业、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与常住人口挂钩机制,推动公共资源按常住人口规模配置。根据企业、市民需求及时增加两地实体大厅“跨城通办”服务窗口和事项,依托政务服务网及自助终端等载体进一步拓展跨城办理服务渠道和范围,利用5G+VR等技术提升服务体验。借助省和两地政务信息共享平台、电子证照系统,实现数据互通融合和证照信息互认共享。加快建设广州市政务服务中心南站分中心,并积极争取提升为粤港澳大湾区政务服务中心。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龙锟、申卉
[编辑:罗伦占]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4464.html